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祗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祗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祗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相似文献   

2.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至还今保存着鬼神崇拜,经过长期的傩坛仪式、口头传承,人们把想象和幻想加以整理,形成了独特的傩文化特征。湘西傩祭虽然反映的鬼神是虚幻的、超现实的,但它反映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表达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刻划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4.
乐安傩舞是我国傩舞中的一个珍稀品种,尤其是表现动物神的东湖?滚傩神?,古朴原始,在其它傩舞中比较罕见,它的传承衍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向,是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方相氏是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祇,是最早的驱傩之神。主要分析方相氏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历代史学家视野下的形象,进而阐述其行傩的意义及其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说傩     
作为非遗的傩舞傩戏,是傩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想深入了解它们,得从"傩(儺)"字入手。儺、難字的初文堇(■)字,新解为对妇女难产的描摹。由此引申为灾难,并由飞鸟转嫁灾难的巫术行为而构形出"難"字,"儺"则是从事"驱除疫鬼之祭"的行业和专门人才。傩事常与巫术相结合而行,它们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表达了人类的顺生、厚生愿望。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8.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土家族的傩坛仪式冲寿傩为例,探讨了有关仪式的神圣空间及仪式象征问题。对神圣空间的构筑——傩堂的空间配置、神案的构图及神像的名称、仪式的操作——神圣空间的转换、仪式的象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傩丑是维系祭祀力量、人神信仰、天地象征、乐仪娱艺的远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维的主要因素,是身份多元的中华种源文化。集群化的傩丑遗存是庞大的人文原生态认知场,万余年文化辐射,形成了包括社会生态圈、傩群文化圈、原始经济圈、教育教化圈的傩丑集群文化,蕴含民族表情史、动漫本质要素、前戏曲萌芽、野性创意智慧、非言语(文字)传播、原始思维发展等元素。从原生态丑学考察傩文化在我国首次以培育"集群"文化方式引导构建原始社会运行模式与原始文化集群化演变,在傩群文化背景下探究我国原始形态的"和谐社会"构建样态,借鉴傩种源文化血缘、演替、同构关系的建构追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渊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鬼》研究中的“巫山神女”说、“人鬼‘恋情”’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巫风”祭祀的迎神特点,对《山鬼》的人称所指及神灵有无降临祭坛,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运用“望祀”礼俗,为解释“山鬼”为何不临祭坛,提出了可供思考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形态最早、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处具有郊祭性质的史前社坛遗址,是后世南郊祀天、北郊祭地之礼的重要文化源头。在祭坛之上发现的裸女形象神主,应是来源于祖神的天神,其神格兼有天神和祖神属性,而与以往人们所说的属于自然崇拜性质的生育女神或地母等无关。红山文化先民的祖神、天神和地神彼此重合、互为一体的观念形态,正是商周之际以祖先配享天地和郊天祷祖之礼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300多首苏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可概括分为神女意象、神物意象、神境意象三大类。这些神话意象的大量运用丰富了苏词的色彩,增添了苏词的神韵,使苏词充满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的造型艺术,是指与萨满巫仪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形象艺术,包括萨满佩带的面具、身着的服饰、供奉的神偶、使用的乐器、法器以及祭祀方式中的祭坛、祭品、祭器和所应用的符号文字。这些造型艺术,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而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化的物态符号。萨满教造型艺术中的这些符号充满了萨满诗性的智慧,萨满把这些诗性的符号在有限的人间,扩展到无限的神的世界,是萨满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工具,萨满是这些意志作用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在壮族的神话传说中,姆六甲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女神。姆六甲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力地位,是神圣的创世女神。然而,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姆六甲的神格逐步下降。最终,嬗变为世俗空间的生育女神——花婆。花婆信仰在当下壮族民众的生活空间里依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处州女神形象千姿百态,畲汉两族女神崇拜活动长盛不衰,相关文献记载数不胜数。处州女神表现出善良、坚忍、亲民、和谐等特征,处州女神崇拜不仅具有信神佞佛的巫觋色彩、自然至上的生态理念、三教融合的兼收并蓄,而且反映了心理诉求的美好寄托,展现了妙趣横生的诗意风俗、外来文化的本土再生,建议加强保护传承来挖掘地方文化,借此提升旅游品位,丰富养生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