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2.
看《十月》     
80年代出生作家横空出世已将近十年,身后90年代后生开始长大成人,而忧心后继乏人的主流文坛急于收纳后备军,这一切都使80一代作家自然成为期刊新人栏目的主力。而今天冒出头角的"80后"作家,其出身路数到底与传统"期刊新人"不同,双方的文学标准如何对接?新作家如何面对处理自己的新经验?如何为文坛提供新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关注《十月》、《大家》、《山花》、《西湖》等期刊新人栏目的焦点。《西部·华语文学》也在横空出世将近两年后于本期落下帷幕。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该刊集中刊发了相当一批著名作家、新锐作家有影响的作品,必将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匆匆落幕令人惋惜,让人不得不感叹今日纯文学建设的步履艰难。本期中红柯的《老镢头》(《收获》)、阿来的《秤砣》(《花城》)、张楚的《大象》(《人民文学》)都是紧凑有劲的作品;李浩的《告密者札记》(《大家》)、七格的《雷锋塔》(《山花》)有意挑战读者智力,有兴趣者不妨一看。——邵燕君  相似文献   

3.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4.
今天这个会议。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座谈期刊的品牌建设,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在竞争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探索”时期,90年代的“商品探索”时期,90年代末期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品牌探索”时期。“产品探索”时期依靠行政的力量,“商品探索”时期主要从市场找出路。现在,品牌探索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像《读者》《知音》《家庭》《故事会》等一大批成熟的品牌期刊,已成了中国期刊的领军品牌,《南方人物周刊》《特别关注》等一批新办期刊异军突起。中国期刊的品牌化战略强势推进。  相似文献   

5.
龙路 《现代语文》2006,(1):100-100
一、围城围住了谁?仅仅是女人吗? 为什么坚守围城的总是女人?从20世纪80年代的刘慧芳《渴望》、孙柔嘉《围城》、杜梅《过把瘾》到90年代的夏小雪《牵手》、杨红英《空房子》直到林小枫《中国式离婚》,似乎一直是女人在打一场艰辛的守城之战。  相似文献   

6.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海外作家于晓丹的长篇《一九八0的情人》(《当代》第2期)。近年来,“海外兵团”的创作日益引人瞩目。严歌苓、苏炜、王瑞芸、张翎、袁劲梅、陈河、陈谦等,连续有力作推出。若单以年度佳作论,有时甚或可与大陆文坛抗衡。所谓“海外兵团”也是习惯说法,他们其实是散兵游勇,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除严歌苓外,无一人在出国前以写作成名。如今人在天涯而心怀母语,其沉静的书写,原本只是个人记忆的整理和完成。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几个海外业余作家的创作竞能有如此鹤立鸡群之势。相形之下,大陆文坛的整体浮躁和匮乏昭然若揭。于晓丹曾任《外国文学评论》编辑,翻译过《洛丽培》,此番她向母语世界贡献的不仅是外国文学的深厚功底和海外漂泊的情感积淀,更是自己的青春经验——中国的。1980年代的,只能活一次的青春。同为海外作家的张翎推出了反映早期海外华人生活史的长篇小说《金山》(《人民文学》第4期),显然是一部颇具史诗追求的大作品;苏童也推出了新长篇《河岸》(《收获》第2期),是旧曲新翻还是技艺精进,评者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在1987年小说《昆仑殇》而成功地登上了文坛,其后她的《伴随你建立功勋》、《女人之约》、《原始股》、《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接二连三获得各类奖项,毕淑敏成为90年代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尽管她在文坛上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其创作数量不及当代其他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诗刊》曾数次集束推介台湾诗歌,这既可看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投影,呼应了其大国刊的身份,更可感受到资深编辑深厚的诗艺学养与致力于诗歌传播工作的热情。敏锐、犀利的目光令其对彼岸重要作家作品的推介既兼顾众名家佳作,更有选择性的引导。《诗刊》用心良苦的隐形书写,再次体现了期刊这一传播媒介在文化场域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07,(10X):7-8
“80后”。原是指文坛对1980—1989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一个拥有2亿人左右的一个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10.
"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杂志《萌芽》于1981年复刊.由于原始材料有限,本文以1982年第3期至第12期的《萌芽》为讨论中心,以1982年《萌芽》的封面、插图、栏目设置以及编辑主张为切入点,分析复刊后的《萌芽》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通过作者群和读者群来分析《萌芽》如何以这种身份参与到杂志外部的"主流文学"空间,共同构建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学".虽然《萌芽》将作者群与读者群定位在青年这一群体,试图创造出新文学,但80年代"主流文学"的特征依旧烙印在《萌芽》上,使《萌芽》成为一个新旧混合体.  相似文献   

11.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2.
本期《芙蓉》的“点击80”栏目打破了每期推荐一位“80后”新人的惯例,为当红“80后”作李傻傻开辟了专栏。其中原因,编按直言不讳:李傻傻在今年6月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相似文献   

13.
依照惯例,每年第5期的期刊都应该是最饱满引人的(因正值期刊征订期)。看得出,各家编者都在摩拳擦掌。只可惜作家阵容不等于作品阵容,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坛荒芜的感叹也真是老生常“叹”。本期值得关注的作品,除一个精细的长篇(毕飞宇《推拿》)和两个精巧的短篇(谈歌《苏子玉》、余一鸣《城里的田鸡》)外,还有几篇“80后”作家直面自身经验的写作,如笛安的《塞纳河不结冰》、手指的(《我们干点什么吧》,  相似文献   

14.
媒体纵览     
人们经常说,文学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商业化毫无顾忌地在文坛新人身上打上烙印,作为中国文坛进入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批获利者和受害者,这些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年轻作家,被人们统一贴上“80后”标签,这个称谓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希望、诡异,他们享受过这个标签的荣耀,现在又在挣脱这个符号的束缚。如今,他们已经步入成年,正在发出这个年龄段面对时代的呐喊。可许多人担心,从外部环境到心理贮备,“80后”准备好了吗?通过“疏”与“堵”的并举,嘉定区近几年成功招安了大多数泛滥街头的“黑车”。上海嘉定区交通管理局陈彪…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是20世纪80年代重登文坛的一位老作家,但他却以一位“青年作家”的姿态进行创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跨越两个时代的一位作家。《大淖记事》中,作者又从大淖这个地方的人们身上寻觅着“美”和“人性”。这里的女人们和男人一样挑担、挣钱,坐相、走相也和男人一样。她们全无顾忌,姑娘可以自己找人,可以未婚生子,媳妇们可以在丈夫外再“靠”一个。这里的人们的生活随心所欲,生命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尤其是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英俊的小锡匠十一子之间纯真赤诚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第11期《上海学》的“宇宙风”栏目刊发了巴金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两篇旧作“复仇》和《月夜》,以缅怀这位去世不久的老人。主编陈思和先生的纪念章题为《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恳切感人。作家远逝,后人静读作品如见斯人。  相似文献   

17.
片段1 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卡夫卡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前一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变形记》,有同学介绍过他的《饥饿艺术家》.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卡夫卡热”。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骑桶者》。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06,(1):15-20
在炮轰超女之后,魏亦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遭遇了怎样的悬疑?听80年代后新生作家魏亦和其作家父亲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19.
多般 《初中生》2007,(10):49-49
“叔叔,我有一分钱,请你帮我租一本《三国演义》!”这是一件让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孩子感到非常美好的事情。那个时代直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小孩,都对小人书有着很特殊的感情。连环画买价50~60年代时只要八九分钱一本,租一本只要一分钱;70~80年代买价大概为一到五六角钱,租也只有五分到一角。每次拿上一本连环画,会翻来覆去地看上半天。那滋味,要多美有多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家简介】 程玮,江苏人,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如《我和足球》《淡绿色的小草》等,深受小读者们的喜爱,被评论界喻为“80年代最有才情的少儿文学作家之一”。中篇小说《来自异国的孩子》、长篇小说《少女的红发卡》分别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由她编剧的电影《豆蔻年华》获金鸡奖及政府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