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变化     
场景一1949年"孩子他爸,该吃饭了,快把虎子叫回来。""哎!"饭桌上。"爹、娘,我今天学会了俩字。""呵呵,啥字啊?"娘问。"不好好放牛,学啥字哟!"爹说。  相似文献   

2.
乖爸爸     
约翰买了一个玩具回来,他对五个孩子说:“谁表现好,不和妈妈顶嘴,妈妈叫干啥就干啥,玩具就给谁。你们说该给谁?”孩子们沉思了一会儿,齐声说:“给爸爸!” 乖爸爸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在孩子尚小,没有明确的选择意识时,偏偏让他们自己做主,比如让刚满百日的孩子“抓周”等;等到孩子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意愿,想自己做主时,家长们又不干了,“不行,哪能你自己说想干啥就干啥。”  相似文献   

4.
自主选择是孩子的基本权利国人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在孩子尚小,没有明确的选择意识时,偏偏让他们自己做主,比如让刚满百日的孩子"抓周"等;等到孩子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意愿,想自己做主时,家长们又不干了:"不行,哪能你自己说想干啥就干啥!"  相似文献   

5.
长大了干啥?打工。打工干啥?挣钱。挣钱干啥?盖房。盖房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打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曾形象地用打工娃描绘中国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经历,也差一点发生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邓正平、邓书芮父女身上。然而一所中学的介入使其发生了改观。破解农村教育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定位难题,修复打工娃循环中残缺的教育链条——三口中学,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中学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长。有一天,他在电视中看到记者现场采访偏僻山村的放牛娃:“你在这儿放牛干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取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男孩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深夜,他服毒自杀了。男孩的死,为一出失败教育…  相似文献   

7.
来信来论     
老师,您没听我说完在学习《少年王冕》一文的课上,我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当王冕听到母亲因家境贫寒希望他去放牛后,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很多孩子都认为王冕的这番话是善意的谎言,可夏琦说我觉得王冕是真的‘闷得慌'。当时,为了进行下一环节,我便示意她坐下。  相似文献   

8.
叶之青 《师道》2004,(3):16-17
某电视台播过一个记和放羊娃的一次对话,大致是,问:“你咋不上学?”答:“放羊。…为啥放羊?”“卖了羊盖房子。”“盖了房子做啥?”“娶媳妇。”“娶了媳妇做啥?”“生娃。”“生了娃做啥?”“放羊。”据说有一个中学生听了这故事后,进行了大致如下的类推:“读书干什么?”“考大学。”“上了大学干什么?”“找工作。”“有了工作干什么?”“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干什么?”“生了孩子再读书。”这个学生由此产生了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很爱她的孩子,从小就不让他做一点点家务活儿,如果他准备帮妈妈去刷碗,妈妈会说:"宝贝,小心呐,如果碎了可了不得,它会伤了你的手。妈妈会心疼!"如果他准备拿起扫帚去扫地,妈妈会说:"宝贝呀,这个不用你去干,你只要用心读书就可以了。"时间长了,这个孩子就会想了:哦,原来,我啥都不需要干,只要待着看书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蓑衣     
爸爸妈妈带我去农村赶集,我可高兴了。集上的东西真多呀!最有趣的要数蓑衣。家乡的蓑衣是用棕树的棕毛织成的。我围着蓑衣转了好几圈,也想不明白它是干啥用的。爸爸说:南方的雨特别多特别大,上山干活或放牛放羊,就  相似文献   

11.
郭真礼 《家教世界》2023,(Z2):74-75
<正>孩子好像什么事都喜欢唱反调,你说西,他偏偏往东。比如给他牛奶,他说不喝,一定要酸奶。要他看会儿故事书,他不肯,要先看动画片。之前孩子挺乖,刚上幼儿园就变了。其实,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同感:“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们对着干呢?”弄不懂那小脑瓜里装的啥想法。面对唱反调的孩子,先别急,孩子爱唱反调,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小学时,曾教过一个学生,他酷爱美术,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可是,其家长坚决不允许他画画,非让他学琴不可,孩子不同意,他们便又是打又是骂。我知道后主动去家访,并开导他的父母说:“孩子有画画的天份,就该 尊重他的兴趣和爱好。”这位父亲却回答说:“什么兴趣、爱好,孩子懂什么?大人叫他学啥就该学啥?”结果是花了不少钱,荒废了很多时间,孩子就是学不进去。由此可见,凭主观意志培养孩子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我特地请求美术老师多指导他,还把他的作品送到文化馆和少年宫去展览。后来,孩…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06,(7)
受尊重的孩子是快乐的,也是好合作的。家长不要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让他按您的意志行事。这样违背教育的规律,会被孩子感到他是被动的、被迫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主观能动性,那么,他啥也学不好,啥也干不妥。因此,家长应与孩子坦诚交流,认真倾听,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暑假作息表”。这里我们试着列了一份,不知当否?仅供参考。您也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与他商量列出更适合他的作息时间。——编者  相似文献   

14.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知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歌唱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为了抗日而牺牲的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今天我含着热泪一口气读完了他的故事。王二小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他的爸爸妈妈被日本鬼子杀害了,他11岁就成  相似文献   

15.
聪明的鹦鹉     
从前有个穷苦的孩子靠给财主放牛谋生。他养了一只很聪明的鹦鹉。贪心的财主红了眼,他要这个穷孩子第二天一边放牛,一边得把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午,孩子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吵得一塌糊涂,为了使大家安静下来,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我料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大喊“想听”,谁知李君等几个小朋友却说:“不听,不听,我要画画!”在一旁的周老师火了,她大声呵斥道:“老师让干啥就得干啥!都给我老老实实听故事,看谁敢再说‘不’!”我知道周老师这样做,是出于好心,为了使我不致在孩子们面前丢面子,但我觉得不必勉强孩子,让他们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听故事,于是我说:“那好,  相似文献   

17.
知道内情的人都说,周芳来的好日子是他媳妇简新平给带来的。这话是否偏颇姑且不论,在简新平嫁给他之前,周芳来干啥赔啥倒也是事实。创业的山路十八弯周芳来是湖南省安化县职业中专畜牧专业的毕业生。1988年毕业时,很多同学都远走他乡,到大城市工作去了。周芳来没走,他扛着行李回到了家乡———安化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有人在背后议论,说他没出息没胆量往外闯,将来只能在山村里受穷。周芳来嘴上不说,心里暗暗较劲:我就不信在山村里挣不了大钱,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刮目相看。在家呆了几天,耳闻目睹让周芳来心里越来越难受。多…  相似文献   

18.
我们班有位学生叫小海,从初二开始就很令老师们头痛:作业不做,考试全是白卷,极易与老师发生矛盾,如果他看着哪位老师不顺眼,就会当堂和老师顶撞,让老师下不来台,然后扬长而去。接这个班时,前任班主任告诉了我他的情况:他的父亲离过两次婚,找了三个媳妇,每个媳妇都生了一个儿子,小海是第二个媳妇生的。他从小跟奶奶长大,他父亲的店铺虽然与他奶奶家是隔壁,但他从不去他父亲那里。他的亲生母亲与他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关系非常紧张,恰巧又再嫁给了本村人,因此孩子在其中就成了他们斗争的一颗棋子。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20.
信息总汇     
有一个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毅力总结了五招,颇有成效。一是精神激将法。比如让孩子擦窗户,如果孩子不想干,爸爸便故意说:"我不相信军军能把几扇窗户擦干净!"军军听了这话一下子跳起来说:"我就是能擦干净!"二是诱导鼓励法。孩子做数学题,准备打退堂鼓时,启发诱导鼓励他深入钻研。结果,他终于把那道题做出了;三是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