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2.
明代经学以科举化为首要特点,其经学诠释传统发展至后期,出现了以《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诠解著述.它们以羽翼明初官定《四书五经大全》为旨归,不断为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注入新血.这些渐次完成的程朱理学诠解著作,在明清经学转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传衍过程中逐渐并行并称,乃至形成"蒙存浅达"的固定话语,甚或成为明代经学的标签化表述,在清人反思明代学术之弊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蒙存浅达"的话语生成史,直观展现了明清经学的嬗变进程,也蕴含着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明代经学以科举化为首要特点,其经学诠释传统发展至后期,出现了以《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诠解著述.它们以羽翼明初官定《四书五经大全》为旨归,不断为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注入新血.这些渐次完成的程朱理学诠解著作,在明清经学转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传衍过程中逐渐并行并称,乃至形成"蒙存浅达"的固定话语,甚或成为明代经学的标签化表述,在清人反思明代学术之弊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蒙存浅达"的话语生成史,直观展现了明清经学的嬗变进程,也蕴含着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岩梦 《语文新圃》2008,(10):8-9
新课改后.在高中语文里有了门选修课,叫<论语选读>.这名称让我起了这样的心事:既然要读<论语>,为什么还要"选"呢?<论语>各章节若要分肥瘦美丑的话.标准是什么呢?当初朱熹们定的是"四书",好像没再往细里"选"的,<大学><中庸>均是有独立性的.不知道现而今的"大师"凭了怎样独到的眼光,可以"选"了?……  相似文献   

5.
汉唐儒家以治“六经”为主,宋代儒家却多治“四书”,唐宋间存在着“四书”升格的趋向。中唐时,韩愈创儒学道统之说,以孔孟为正宗。皮日休承其说而复推之。李翱著《复性书》三篇,启后世儒者畅谈心性的旨趣。北宋初年,当政者以实际行动来推广“四书”。北宋中叶,荆公新学虽以《三经新义》为本,但扬《论》、《孟》之意颇浓;张载关学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二程洛学明确将“四书”并行推举。南宋朱熹将“四书”并行出版,意味着“四书”升格运动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6.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7.
高琴 《家教世界》2013,(12):124
儒家经典的显要代表即为著名的"四书","四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的重要代表,同时在中学教育上,"四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蕴含其中,为中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品质修养产生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正是由于"四书"中将伦理教育和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置于关键的地位,人们才能不断从"四书"著作中挖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闪光点。尽管"四书"的教育意义十分深远,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并未真正将"四书"的学习放置在应有的关键地位,本文针对当今的对传统文化学习出现的漏洞,重点分析了关于师资配备、教材选编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学习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鲁四老爷的起名作者为小说中的人物起名,为什么不用鲁大老爷、鲁二老爷、鲁三老爷?这是有一定寓意的。按辈分来说,小说中的我称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谐音"四书"。"四书"是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四书"成了"毒害"中国人心灵的罪魁,被打入另册,束之高阁。"四书"不仅不再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甚至变成青年人必不读书目,仿佛读过"四书"之后,人就会变成呆傻的老古董,无法融入现代生活,尤其是在目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下,这类"落伍"的古籍更见不得人了。某次,我不小心翻开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深觉相见恨晚,又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自谦之语:"只刚读了‘四书"’,好惭愧,多没文化啊。余英时先生认为要对中国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最好先读"四书"。对普通人而言,只要肯走进圣贤、亲近经典,"四书"必不负你!我自忖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让蒙尘的经典熠熠发光,唯有将自己灯下读书的体会记录下来,以此向先贤致敬。  相似文献   

10.
萧榕年,乾隆壬申进士,历官连州知州。其《四书引左汇解》归属入"经部四书类"。与一般的四书类著作不同,这本书兼具着四书与《左传》,既注重经义的阐释又注重文法的研究,加上其写作初衷是为了科举制艺,因此呈现出既注重应试教育、又注重德育教育,以及注重提高文学鉴赏与写作水平的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接受自己     
戴海 《初中生》2002,(19):1
从前,有个姓邓名乙的人,不知生于何年,住在何地,只知是个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相似文献   

12.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代以来,“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而“四书”这一教育经典体系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的获得与佛学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相似文献   

15.
正我一向主张班主任要做"四书"学者,古代,"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伏学》《中庸》。这里借用指的是——教书、读书、买书、写书。教书——教好书,做教学的行家里手是优秀班主任的基础。读  相似文献   

16.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点之一。《四书》和谐教育对于教会人类共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四书》和谐教育,有助于教会人类学会自我完善,以及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巩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的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帮助教育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四书大全》是明代一部官修的四书注本,在明清科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四书大全》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著作,其中包括陆陇其《三鱼堂四书大全》、孙见龙《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张自烈《四书大全辩》、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等。主要以列举和归纳对比的方法,从《四书大全》的编纂及体例、衍生著作及衍生著作与科举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对《四书》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人理雅各将“四书”译为英文,传播到欧洲.时至今日,其译本依然被西方汉学界奉为圭臬.文章重在梳理国内外学人对理雅各译介“四书”的研究状况,以期对英国汉学的系统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