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以适应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集职业技能、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为一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有所不同。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其功能,以适应学生职业及综合训练的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47):109-110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到底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体育课,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高职学生专业发展?作者从高职院校体育现状分析出发,提出高职体育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如何才能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是高职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体育技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中的操作技能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体育技能与操作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对应规律为高职专业有针对性的开设体育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运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能更加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革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上海市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上海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适应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从纯竞技项目内容教学转变为以职业体能为主的职业体育教学,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岗位特殊需求以及依据《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目标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如何将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自主体育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指导等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三年,持续、不间断地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学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并运用技能能力、身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需要体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银领",现有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职业实用性的锻炼和帮助,提高学生职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从运动处方模式的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学与管理理念,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从事职业需要及学生自身的需求,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使高职学生具有一定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和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技能和健身运动的方法,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未来生活及工作储备职业体能、技能和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利生 《教育与职业》2015,(11):118-120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基本素质和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具有内源性的基础作用。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对学生有着较高的心理要求。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在结合学生专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体育活动、体育文化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实现高职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质提升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体育课分层教学,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分层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后提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分层的方案,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真正做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及特殊性,进而更有效地完成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探讨与研究,形成服务职业和岗位需求的积极效应。在"工学结合"办学思想下重新审视高职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普遍性的同时分析其特殊性,克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减少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现象,避免造成体育课改革的畸形发展,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科学、合理、有效,促使高职体育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过程发挥其作用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必将培养"准职业人"作为其目标之一,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应以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为出发点,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校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了切合高职专业特点的体育教材体系。1.新的体育课程框架 新的体育课程分为基础课和职业体育课两类课程:基础课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职业体育课,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选择适合职业特点的运动项目及防治职业病的专门手段为主要任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服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体育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技能要求的身体保证,评什么、怎样评,事关高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职业教育应走出传统的、带有普通教育特征的评价误区,避免用普通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式来评价高职体育,要把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体质健康素养和能力,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职业体能训练与高职社会体育教学的教育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基本上等同。职业体能训练一般比较复杂,而在高职社会体育教学中引入的职业体能训练一定要经过简化与改良,这样两者的结合也比较容易,也使得职业体能训练的引入变得可行性较高。在高职的院校发展过程中,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也可以强化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职业体能训练引入高职社会体育教学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强化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安全管理,要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要结合其他的各项体育项目有效整合,推动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深化高职教学建设,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不高,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源投入不够,加之受国家体育课课程政策影响,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课程理念落后、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陈旧以及和职业性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要进行改革.就必须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育,要和学生今后的职业特点相结合.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大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投入,更新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探索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创新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关于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要在高等学校体育大课程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目标,侧重设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保护能力的课程,体育课程建设要与专业课程建设同步进行,为塑造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发挥体育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要高度关注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体育为手段,发展学生与职业劳动相匹配的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