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命意志;尊重生命生长规律,唤醒生命主体意识;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生命责任感之养成。生命教育乃生活教育之基石1.陶行知生命教育摘录:“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灭茅草火!是依照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从烧煤炉谈到教育》)。”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交往双方的对话和敞亮”。幼儿教育作为儿童人生的奠基,其应有的价值诉求在我看来便是:以生命呼唤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被分析的概念,而是基于心理学“体验”和解释学“理解”意义上的生命内涵。以生命呼唤生命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体验、培育生命能量、提升生命意义的具有“时空交汇”特征的“生命全域”活动,是师幼双方的精神相遇,是双方的生命得以丰满和充盈的过程。唤醒生命意识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  相似文献   

5.
黄荣华 《新读写》2010,(10):36-38
本期推出的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经验。他认为教育对生命具有约束与解放的双重意义,在对生命进行文化约束的同时,应当唤醒、解放其生命力。长期以来,他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识”与“文化意义”,提倡语文学习“促进学生文化生命的成长”。他是“语文课堂生命体验”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人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态,生命意识是人之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它有生命存在意识、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生成意识三方面的要义。以完美生命为旨归的生命教育,须着力探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策略:(1)在引导学生追问生命由来中唤醒,(2)在引导学生欣赏自我优势中唤醒,(3)在引导学生挑战生存极限中唤醒,(4)在引导学生体验死亡情境中唤醒。  相似文献   

7.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8.
顾鹏贵 《上海教育》2007,(5B):62-6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绽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  相似文献   

9.
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首要问题是唤醒孩子的生命自觉。而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情感是唤醒孩子生命自觉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精心设计与实施。系列而深入的生命教育内容能有效强化孩子的生命意识,具有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特征的教育形式能有效激发孩子的生命情感:从而实现促进孩子生命自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思索与理解,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应然”提升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所作为: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作不懈的追求、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坐标轴”的原点,生命是教育的起始。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让教育回归到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真正使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教育基础都着眼于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让被传统教育弊端遮蔽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相似文献   

15.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涵着创作主体丰富的生命体验。文学教育也应该是植根于生命“沃土”的生命教育。然而,传统的文学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和名理分析为主,在强调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遮蔽了文学的生命活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生命语文”理念,论述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并将之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提出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唤醒生命意识、在表达交流中领悟生命哲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境界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建构生命意义的教育。其价值取向应包括人生教育、人伦教育、人性教育、人格教育等在内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解开“意义虚无主义”、“生命消费主义”等生命困顿的钥匙。当前落实生命教育需做到:1.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人生教育整合到生命教育中;2.专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3.针对特殊个体和普遍群体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8.
生命觉醒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转折、提升、质变之“点”,生命威长中存在着觉醒现象,觉醒可以存在于生命体中。一次次的觉醒,为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一个个新起点,记录着生命的发展历程。在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具体背景下,师生生命觉醒有着大量的资源。从保护、促进人之生命觉醒的立场出发,当代教育实践需要实现生命意识、实践意识、转型意识的觉醒。对于教育者与研究者而言。需要敬畏觉醒的可能与唤醒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陈瑞英 《文教资料》2009,(30):133-134
“唤醒教育”的本质在聋生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学生领悟生命或人生的意义.为此.教师要以“生”为本,注重自身能力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在德育教学中以聋生的“生命”为原点.充分挖掘文本的意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互动,去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重,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潜意识里的梦想,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健 《河南教育》2011,(10):43-43
什么是生命教育?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教师许世平在《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一文中提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凸现生命价值。” 探索》一文中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