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份的一天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 ,就发现桌上有封寄自美国的来信 ,带着疑问 ,我打开了信笺 ,里面还夹着一张照片 ,这才使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 ,信是这样写的 :“玉龙友你好 ,现在过得好吗 ?还记得1990年5月份的一天 ,那时我们村里很穷 ,就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买不起 ,为了看电视 ,我们俩跑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去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看的人很多 ,当时收的电视节目很少 ,几乎看不到精彩的节目 ,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我们还小 ,为了看电视 ,不时被人家嘲笑 ,说我们俩是疯子 ,为了看一个‘烂电视’跑…  相似文献   

2.
上初一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玩得最好,我们每天一块疯,过着没心没肺的日子。一天我去他家,看到卧室墙上贴着张纸,写着我们班成绩排名,我第三,他十几,一个箭头从他名字出发,划了个弧线然后对准了我。同学偷偷定了一个赶超我的目标,我当时太过幼小,对此没有任何反应。一个学期后某天,班主任满面春风地宣布我这个同学考了全年级五个班总分第一。那个瞬间对我的震撼是空前的,我被一块玩的哥们直接击倒,而且站到一个我望尘莫及的位置。虽然后来他又下来了,但从此"在我心里越发高大起来"。我还有个同学,也玩得不错,初中全混过去了,考高中才考一百多分,他在我们那个小城没任何背景,父母又在农村,于是注定命运惨淡。他一直硬着头皮挣扎,除了不参加黑社会,其他活全千过,重体力工人,开录像厅,搞传销,给老板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     
青丝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62-162
同学小聚.有一同学适从欧洲归来,向我等一群土老帽吹嘘自己游历欧洲各国的所见所闻。恰好电视上正在播放一个谈论切·格瓦拉的节目,同学兴奋地指着电视画面说:“格瓦拉是我的偶像。我发现欧洲人也很崇拜格瓦拉.经常看到街上有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T恤。”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阳保健品厂: 去年的九月,我那远在千里之外:河南省清丰县的妹妹带着她三岁的女儿来到我家。姐妹相见悲喜相加,作为姐姐,当然是很高兴。当我看着这面黄饥瘦的外甥女,吃惊地问妹妹:“这孩子有什么病?身体这样虚弱?”这正常的问话,使妹妹伤心地掉了泪。她一边哭,一边讲:“这孩子可把我整惨了,成天拉肚子,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扁桃腺经常发炎,只要一发炎,必到医院挂吊针。我远离你们,没有人帮忙,弄得我经济紧张,人也快崩溃了,真是束手无策。”过了一会儿,妹妹又转悲为喜,说:电视、广播里都说咸阳的505很好,还得了50项国内外大奖,外国人都叫它神袋,听说还有儿童型的。我这次来,一是看望  相似文献   

5.
降生     
我老妈的肚子一天天大了,但大又不是很大,好多人都说不够大,又讲孩子一定很小. 我只知道那里面的妹妹是个很顽皮的娃娃,因为她特别爱动、爱转,我妈常吃饭吃一半,摸着肚子说又在转了,我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那肚皮果然在动,好像里面的妹妹在翻身、打拳.  相似文献   

6.
那是一扇窗     
是从什么时候起 ,《正大综艺》节目让我们一家人看得放不上 ,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 ,的确现在每个星期全家人都惦记着这档节目。而且 ,看《正大综艺》节目那专注劲儿远远超过其他节目。节目中一出现竞猜的题 ,也都抢着“哇哇”地喊 ,答对了还有几分得意 ,答错了也有些许懊丧。有时我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正大综艺》的现场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我们家 ?这一家子俨然就是那节目里请的嘉宾。说实在的 ,《正大综艺》初办时 ,我并没有多在意它。在我看来 ,综艺节目无非是以娱乐为主 ,乐完即完 ,如此而已。再加上与“正大”联系起来 ,似又多了几分…  相似文献   

7.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8.
今年美国大选前夕,那里的新闻媒体搞了一个专题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名目叫"我和总统约会一分钟"--当然是虚拟的.在这个专题节目中的"我",所选择的对象主体是十岁左右的儿童.这些小家伙,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有的不客气地说,总统要真诚,不能撒谎;有的单刀直入,说总统需要有能力;一个女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说街上游戏太多,应当减少,这样她在街上行走才感到安全;一个男学生现身说法:学校的纸太缺少,这个问题应当解决;还有一个最小的男孩儿,也就是五六岁吧!他一边玩着一边说:现在骂人的人太多,这得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现在益智精彩的电视、广播节目可真是不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欢乐倾城》。首先,参与节目的成本比较低,一条短信三毛钱,热线就是正常的话费,不但有可能获得你喜欢的奖品,还能从节目中获得很多快乐。不但我、还有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比较喜欢听,因为你在这里面得到的是一个真正的实惠。第二个就是听这个节目,因为我们也都是联通用户,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就能了解一些联通的相关的资费和业务知识,都非常方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刘国兰 《新闻窗》2008,(4):78-79
2007年度贵州广播电视奖评选,由我编导的电视专题节目《东方踢踏舞——阿妹起头》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该节目又获得贵州新闻奖二等奖。回首节目的采访过程,有许多值得记忆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正十年风雨一段情许粤华(雨田)(1912—2011),翻译家、散文家,浙江海盐人。黄源(1906-2003),笔名河清,翻译家、编辑家。浙江海盐人。两人可谓同枝连理,都是鲁迅的弟子和战友。许粤华的父亲,是清末举人,民国任海盐县第一任劝学所长,家庭条件远好于黄源家黄源的父亲是个教书匠,早年得益亲戚朱宗良的帮助就读嘉兴秀州中学。许粤华的胞兄许天虹与黄源是秀州中学的同学,小镇上同学不多,因而两个人来往密切,黄源经常到许粤华家,这样就认识了许天虹的妹妹许粤华。后来许粤华也去了嘉兴秀州女中读书。谁知在离毕业还有半学年时,许粤华的父亲受到当局排挤而暂时失业,家  相似文献   

13.
在南方某地,有朋友说现在看电视最烦。为什么?他说我们这儿电视广告满天飞,再好的节目也看不下去。我不信,随手打开电视,只见一条条广告顿时滚动起来,飞来飞去,一条接一条,令人眼花缭乱。屏幕两侧还有两个公章大小的半圆形广告,左上方又赫然印着一个刺眼的台标,看起节目来确实有些吃力。试着换了几个频道,几乎都是如此,一样的广告,一样的飞播,一样的有些吃力。凭心而论,我并不反对电视上打字幕,即所谓的飞播,相反有时倒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14.
草根基金史     
我最早接触基金这玩意,是通过我的一个师姐。校友会上,她同样的话重复了好几遍:“我现在在卖基金。哦,不是烧菜的那个鸡精,是一种理财产品。”那大概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师姐当时也没有跟我们多说什么,不像高中同学会上那位被深度洗脑后又意欲洗别人脑的同学逢人便推销保险。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基金在国内刚起步,做大客户。屈指算来,才几年的时间,它已经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理财运动。  相似文献   

15.
孙武军 《声屏世界》2014,(12):41-42
<正>一在电视领域中,电视文学节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节目类型,似乎有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概念涵盖着它,又有"电视散文""电视艺术片""文艺专题"等诸多化身,还有"电视文学"和"文学电视(LTV)"这两个形态困扰着它。电视的定义是清晰的,文学的定义也是清晰的,然而电视与文学相交叉相融合,竟造成了"电视文学节目"复杂的混沌性。自电视诞生之日起,古  相似文献   

16.
11月1日,笔者睡得很晚,想打开电视催眠一下,换频道换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笔者被一个《新疆味道》节目深深吸引,该节目正在介绍打馕,看得笔者都想马上买一个烤箱,回去自己做.这个节目持续到晚十二点多,接下来又有一个节目《马拉:生命之河》也很精彩,笔者想睡觉但又特别想看,最后实在困得不行才关掉电视.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我的制片人只看了我的一段音乐节目的口播资料就说:"来试镜吧".镜头前才说了几句话,我的制片人又说:"不管男主持人是谁,女的就是你了."我就是这样正式踏人了电视圈,正式走上了"激情九九"的舞台.那时我常想,也许制片人看中我的就是这样一份率真,那我在节目中也就保持这样一种不加修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最近在全国省级、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台长会议上传达了今年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指示及对电视宣传的要求。艾知生同志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现在已有591家电视台,3万2千个卫星接收站,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1.2%,有几家省台的节目已上了卫星。电视的繁荣也存在一个节目制作量跟不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中央电视台与地方台协作,发挥好电视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23,(6):63-65
<正>一个挪威家庭远渡重洋,移居旧金山。移民生活远非家人想象得那般美好,既要维持生计,又要融入异乡生活,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沮丧无比。好在一家人在妈妈的影响下,始终以智慧和坚毅面对挫折和挑战,而妈妈用一个美丽的谎言确保了孩子们无忧成长。从我记事起,卡斯特罗大街上的那幢小屋便是我的家。那儿有我熟悉的一切:妈妈、爸爸、我的哥哥内尔斯、跟我年纪相仿但害羞内向的妹妹克里斯蒂娜,以及最小的妹妹达格玛。  相似文献   

20.
陈明 《今传媒》2006,(1):31-32
2005年底,一个名叫洪战辉的普通大学生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感动了整个中国:12年前,洪战辉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摔死了他不到1岁的妹妹,后来又捡来了一个弃婴。其母亲不堪忍受家庭的重担离家出走,养育这位捡来的小妹妹和照顾患病的父亲,就成了13岁的洪战辉独立负担的责任。他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其艰辛自不待言。12年后,已经是湖南怀化学院一名大学生的洪战辉继续带着妹妹在大学生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的事迹被媒体获知,引起媒体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在2005年的岁末,他的名字和他那传奇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