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幼教博览     
父母态度是孩子情绪发展的晴雨表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的一个长期追踪报告,专门探讨了早期婴幼儿照顾和日后孩子情绪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而不是由谁来照顾婴儿。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孩子依恋行为的是照顾者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2005,(1B):6-6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的一个长期追踪报告.专门探讨了早期婴幼儿照顾和日后孩子情绪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发展彩口向最大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而不是由谁来照顾婴儿;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孩子依恋行为的是照顾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不是照顾在家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3.
力军 《今日教育》2006,(9):40-40
依恋是指与父母或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依恋具有生物学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确保了婴儿的生存。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年轻的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以前不管谁抱都可以的宝宝开始“认生”了,并且当妈妈离开时还会以哭闹来抗议。此时,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如小时候懂事了呢?其实,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一种表现,依恋是指孩子与特定的人形成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孩子最初的依恋对象是与之朝夕相处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依恋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性情感。研究证明,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对儿童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父母应该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0个月~3个月依…  相似文献   

5.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6.
A何谓依恋 依恋是指父母或抚养者与被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 B依恋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宝宝出生到一、两个月,他们会对任何人做出反应; 第二阶段:从宝宝2个月到7个月,宝宝更偏爱他们熟悉的人,当父母离开时,宝宝一般还能从其他较熟的人那里获得安慰 第三阶段:从7个月开始,持续到2岁或2岁半。这期间依恋是最强的,父…  相似文献   

7.
父母离异与孩子的适应指导●父母应尽早摆脱婚姻破裂的消极感受,积极关注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向孩子解释父母离婚比勉强在一起更好,并尽量坦诚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强调这不是孩子的错。●向孩子保证父母仍然爱他,并与孩子商量他与父亲或母亲相处时间及受哪一方监护。●不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不要迫使孩子表现他和父亲或母亲站在一边。父母再婚与孩子的适应指导●父母再婚前应告诉孩子,并解释这一决定的理由,对孩子的疑问给以合理解释。●向孩子保证父亲(母亲)以后仍会像原来那样爱他,消除孩子对被遗弃的担心。●告诉孩子新来…  相似文献   

8.
当您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大哭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离开父母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在出生后的最初六个月里,他不知道自己和父母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自己和保姆是什么关系,所以谁想抱他都可以,谁给他提供食物都无所谓。然而,六个月大之后,孩子就开始一个一个辨认身边的人,对父母和保姆产生强烈的感情。他还开始有了“目标定位”的概念,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会记着这件事,并且思考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实际上,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是一种积极的迹象,这意味着他依恋父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比…  相似文献   

9.
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亲子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父母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形成儿童最初的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6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标准化的访谈,考察个体早期自主位移动作──爬行的经验与婴儿对母亲依恋行为特点的关系。结果表明:(1)爬行时间长短与婴儿依恋行为的变化存在非线性的关系。无爬行经验婴儿与会爬4周以内的婴儿在分离敏感性上差异显著;天爬行经验及会爬4周以内的两组婴儿与会爬4周以上的婴儿在依恋行为上均无显著差异。(2)在8个月的婴儿中,会爬的婴儿在与母亲的亲密度、分高敏感性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不会爬婴儿;而在9个月婴儿中,会爬与不会爬婴儿依恋母亲的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爬行经验对婴儿依恋行为的特点有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孩子,父母、祖父母对之可谓众星捧月,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惟恐孩子吃苦。然而,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往往是呈现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即在把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去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爱与被爱问的交流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他却不知去关怀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与同伴,不会体谅他人的痛苦与快乐。  相似文献   

13.
曾有一支歌唱道“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以为,因为有了爱,一个人才有生存的意义。这种爱包含着主动地爱别人和被动地被别人爱。这其中,能够支撑着一个人克服人生的苦难的,更多地是对别人的爱。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乐观的人生,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我们就不能错过让孩子学会爱这一课。但是,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不知道对父母感恩。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人的错。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说:小孩子只有“在太阳地里晒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  相似文献   

14.
师爱的境界     
"心中有爱"是优秀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好一些;而如果教师  相似文献   

15.
尚秀云 《班主任》2015,(2):66-67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性,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只要爱就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对孩子的爱要有理智,要讲科学,而有些爱却是盲目的。正是这些盲目的溺爱造成了一个个人生悲剧。【案情重现】我曾审理过这样一个案子:张明(化名),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科技公  相似文献   

16.
如果向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问上一句: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多此一问。但是在笔者看来,“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孩子”是一种连老母鸡都会的本能,而“会爱孩子”则是时代对现代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既要让他成人又得让他成才。所以,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爱,更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一、爱孩子,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美国的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和萨利·W·奥尔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7.
幼教信箱     
我的孩子三个多月,婆婆说:“孩子不能多抱,让他多躺躺好。”婆婆说得有科学道理吗?浙江徐飞答:刚出生的孩子脊柱很柔弱,需要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时要让他多躺躺。三个月以后,孩子已经能抬头,各种感官感受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这时应常把孩子竖直抱起来。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让孩子多看周围的事物,辨别不同的声音,锻炼他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并能促进大脑的活动,起到开发婴儿智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父母抱着孩子的时候,也是在与孩子进行一种感情交流。妈妈的爱抚会丰富孩子早期的情感体验,给宝宝以安全感。孩子还不能独立行…  相似文献   

18.
我曾离家出走路玉美有的孩子,不管父母如何骂他、打他,流泪之后,他仍会依偎于父母身前:而有的孩子,父母一声平和的批评,就使他弃家而去。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除去性格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是否感觉到你是真心地爱他。小时候,我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掉行为的孤僻性。一、深厚的亲情感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给予婴儿以足够的  相似文献   

20.
师爱的境界     
“心中有爱”是优秀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好一些;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就是这种既“高”又“实”的爱的体现。当时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