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S.艾略特的诗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人类历史上冲突最严重的时期之一。运用一系列的意象,隐喻和典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犹豫不定,不自信,缺乏男子汉气概,害怕女性的中年男人。通过分析这首诗的社会背景,然后分析文中使用的一些典故,可以来解读男性的去势和男性统治时代的衰退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2.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及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这首诗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天主教四旬节的礼拜仪式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表现手法,将诗歌体验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斯坦恩斯·艾略特的诗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五种符码,揭示诗歌展现充斥于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虚伪堕落、空虚颓废的主题,得出这首诗不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而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岳辉  杨春睿 《考试周刊》2011,(12):47-47
《荒原》是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艾略特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对这首伟大诗篇的文本分析,阐述其中的现代主义写作特点及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5.
《灰色星期三》发表于1930年,反映了诗人在皈依英国国教后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成长,对于理解艾略特后期诗歌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术界对于这首诗歌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本人将分析这首诗歌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英国17世纪大主教兰斯洛特·安德鲁斯布道词对于这首诗歌语言的影响。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语言元素,融宗教体验于诗歌体验中,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8.
孙靖  林蕾 《台州学院学报》2013,(5):46-49,54
艾略特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两个主题:爱情和时间。其时间主题一方面表现为现实时间的抽象化和普遍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时间的共时性;时间主题的特点消解了爱情主题的单纯性,并使之泛化从而成为对现代社会人生意义的拷问,这首诗便超越了传统诗歌的模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0.
《雪野宁静》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勃莱的开山之作,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它出版后经历了一个从广受质疑与贬斥到倍受欢迎与赞颂的接受过程,有批评家认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诗歌是由以艾略特、庞德、威廉斯等为代表的现代派独领风骚,而《雪野宁静》出版后所遭遇的不平凡经历,迥异于现代主义的诗歌风格,其独特的艺术气质给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一段美国诗歌历史的窗口,美国诗歌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T.S.艾略特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上,却往往忽视了其3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30年代的诗歌《科里奥兰》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诗歌意象和其"客观对应性"的分析,探讨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指出其包含的主题——寻找"旋转世界之静点"是艾略特诗歌的一条隐线,以期通过分析艾略特这一隐藏的诗歌主线,更好地理解《荒原》与《四个四重奏》的关系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4.
T .S艾略特 ,一个现代的、深刻的诗人 ,善于描写现实社会中的现代人物形象。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早期诗歌中 ,艾略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年代。一战后 ,人们发现他们有序的生活遭到了破坏 ,面对这个令他们困感无助的现代世界 ,他们丧失了一切希望和信仰 ,变得空虚、无助。艾略特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 ,看透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及其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早期诗歌如《空心人》 ,《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小老头》等诗中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情感矛盾 |生活平庸及绝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登高》这首诗选自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四册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系统性,其很多作品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反映。艾略特的文艺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体现,比如他的非个性化理论、象征物表现手法等,在《空心人》中都有所体现,将诗歌的主题进行了精确刻画。艾略特在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与他本身的意识以及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将选取其作品《空心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粤教版必修3),列入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登高》以及刘禹锡的《石头城》组成“唐诗五首”同为“基本阅读”篇目,这给语文教师们岀了道不大不小的难题。不大,是因这是首名作,故各家各派的注释赏析已累积得满坑满谷,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5,(6):28-3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华夏文明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符号,305首诗记录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七月》、《伐檀》、《硕鼠》、《采薇》等最具代表性,以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最深层含义为接点,来说明商周时期奴隶们渴望和平幸福的生活,强烈反对征战徭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