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
指导德育实践的理论应是清楚明确的.从学校德育的角度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必须做辩证的分析.使教育理论既明示方向,又指导过程.我们反对道德灌输,但并不主张价值中立或价值相对主义.道德是主体建构的,教育者是一介价值引导者,要培养有个性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康德以理性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认为,道德情感源于人的理性,是实践理性战胜感性欲望的产物.他的道德情感理论对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不断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新质要素替代旧质要素的过程.青少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心理路程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认知基础则是智慧悟性.因此,悟性是个体品德完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所具有的坚定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坚定不移的信奉,同时又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道德行为发生与发展的根据和保证.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做到无论在什么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原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则.道德不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善者的善行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是道德作用“软弱”的根本原因.人具有双重生命、双重需要,所以道德具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这双重基础.道德建设既要加强道德教育,又要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道德行为也是一种利益创造,所以善者的善行得到的回报应高于其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