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是一个戏曲、小说兼擅的文人,他依据小说改编的四部传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小说戏曲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这就决定了戏曲在改编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加上作者个人创作观念的融入,戏曲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叙事、娱乐、劝惩三个角度对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万小洁 《科教文汇》2011,(32):50-51
李渔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他提出的"无声戏"小说观念,使得小说戏曲关系更加明确,对理清小说戏曲关系作用至大。在本文中,笔者欲结合前人研究,浅谈自己对于"无声戏"小说观念的理解以及李渔"结构第一"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英 《科教文汇》2009,(19):231-231
李渔是一个力求创新的小说家,他始终坚持着“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的创作原则。本文主要是从人物形象,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态度,婚姻模式以及对待功名、婚恋的态度等方面把他的小说同前代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比较,探讨李渔小说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琨 《科教文汇》2009,(36):95-96
古代文学课程是文学院的必修基础课,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一直是相关专业教师努力探求的目标。我们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发明了“再创作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古代作品原作的基础上以改编、角色演绎等方法进行再次创作。也就是将古代文学中矛盾冲突鲜明的叙事性作品改编为小说、剧本等;将古代诗词作品改编为现代诗歌、现代散文;还可以对古代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舞台上的角色演绎。我们希望能在讲授经典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创新意识和手段,把单调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变为生动灵活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上来。以增强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戏剧的天空群星灿烂,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许多伟大的戏剧家。明代中叶到清初,传奇剧的创作又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代表作品。戏剧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戏曲理论的发展。李渔的《闲情偶记》在总结前人戏剧创作和演出经验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他的曲论在戏曲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庆会 《科教文汇》2008,(3):145-146
李渔(1610—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他的白话小说特色独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本文就其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强烈的个性化声音;二是常见题材的翻新与传统观念的颠覆;三是独特的喜剧风格,从中可以领略李渔小说的迷人光彩及无可抵挡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当下,影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大量改编当代小说,一方面使得被改编作品的作者名利双收,另一方面,众多的当代作家也意识到了影视的强大传播功能和影响力,创作时开始有意无意地向影视靠拢,传统的小说创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正日趋表现出这种特性。  相似文献   

8.
覃天宇 《科教文汇》2014,(29):129-130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飘》,是文学艺术历史中的不朽之作。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乱世佳人》,电影对小说背景进行了真实还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解读,对象征意蕴进行了精确表达。《乱世佳人》上映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获得巨大成功,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电影艺术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正>生物工程会产生怪物《弗兰肯斯坦》原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描写了科学家制造出了一个人造怪物,它最终逃离了实验室并开始在外面大肆破坏。这部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弗兰肯斯坦的恐怖形象成了科学怪物的代名词。人类真正尝试创造地球上不存在的生物是从40多年前开始的。上个  相似文献   

10.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文化为诗、词、小说、戏曲等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该文主要定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时段,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梳理七夕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昆曲《西厢记》是由明代李日华在王实甫《西厢记》及崔时佩《南西厢记》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明嘉靖年之前孕育产生,明嘉靖年之后广为流播。李日华改编本是将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唱体制——北曲杂剧变为南曲昆山腔演唱,并不是要对原著进行发展和提高,而是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其适应了明代戏曲演唱的变化发展之势,即北曲杂剧衰微南曲昆山腔兴起。  相似文献   

12.
陈燕 《科教文汇》2009,(27):273-274
戏曲电影的孕育、生产、发展与“民族大氛围”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片沃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戏曲电影的创作之峰依旧是一项艰苦攀登的过程,它的创作之路尚属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现代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然,戏曲电影创作的脚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3.
戏曲电影的孕育、生产、发展与"民族大氛围"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片沃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戏曲电影的创作之峰依旧是一项艰苦攀登的过程,它的创作之路尚属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现代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然,戏曲电影创作的脚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4.
殷洁 《科教文汇》2011,(1):76-77
以鲁迅小说《伤逝》为母本改编的电影作品继承了原作品文本语言的结构形式与风格形式,以谨慎稳妥的方式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这两种艺术媒介的转换。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与小说语言系统的差异,改编作品对文本形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影像上人物与主题的弱化,这是值得其他改编作品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政治运动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器乐曲钢琴改编的盛产期。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主旨取向;在演奏技法和创作意境上表现出中、西文化、创作技法共通、共融的发展取向;通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中国民族器乐曲钢琴改编也总结出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孙玉梅 《今日科苑》2009,(14):189-189
科诨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喜剧手段,能有效地活跃舞台气氛,调节观众心理,清代李渔称之为看戏人之参汤。科诨的主要特点是滑稽调笑。它源于先秦两汉优的表演艺术,到宋金杂剧时已逐步完善,开始成为表现人物、推动剧情的手段之一。从表现形式来看,科诨可以分为积淀型科诨与随意型科诨;从语言形式上看,又可以分为韵语科诨与说白科诨。内容、形式在创作与演出中不断丰富发展。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地方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并常见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武打记述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十八般武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的演变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十八般武艺源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婷 《科教文汇》2014,(28):153-154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并常见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武打记述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十八般武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的演变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正>青海平弦戏是一种新诞生的汉族戏曲剧种;是在坐唱曲艺平弦(原名"西宁曲子"、"西宁赋子",是大约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传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变而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来,青海平弦戏,已移植、整理、改编、创作了大小剧目三十余个。平弦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宁官话为主,但生、旦的韵白吸收了京剧、秦腔的念法。在表演艺术上,受京剧、秦腔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张鸿旭 《科教文汇》2008,(18):171-171
在张洁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中,其风格发生了多次转变,但在其小说创作,特别是爱情婚姻小说中却始终贯穿着一个相似的婚姻模式——老夫少妻,这与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模式也随着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变在内涵上有了一定的变化。老夫少妻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创作出来的,必然带有作家生活经坜的局限,而笔者认为对于这种精神之恋的婚姻本身,是应给予理解和尊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