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切入,对上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城市文化建构过程进行研究,聚焦都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建构与微博客使用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以质化研究方法为主,通过LBS微博客平台抓取上海"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商圈的地点微博客进行话语分析;对微博客使用者进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考察上海微博客使用者重塑自我及建构城市文化符码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产品被赋予了独特的符号意义。本文研究了宣纸作为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如何建构并排除其消费符号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文化企业对消费符号意义的建构提出一定的建议,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段卉 《新闻通讯》2014,(2):37-39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电视直播技术支持下,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参与和“见证”的盛会。经过电视直播,奥运冠军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但是“电视再现虽然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录制,却将全世界的运动员之间的体育比赛改变成了各个民族冠军之间的较量”。在中国体育事业“举国体制”和大众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下,大众媒体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营销的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充斥着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本文选择刘翔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通过对刘翔的媒体报道和形象建构与解构,透视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英雄崇拜现象,并试图触及其文化本质。刘翔英雄形象是在政治语境、商业语境和民间语境相互渗透中构建的。但以“民族英雄”和“刘翔精神”为核心的商业营销反过来异化了刘翔。刘翔注定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运动员,其身体和精神都被“物化”和被消费。而作为“看客”或“粉丝”的普通人,其英雄崇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刘翔的方式,同时普通个体也是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IP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汇聚庞大的粉丝社群。探讨基于IP形成的社群中认同与消费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研究以阴阳师IP社群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辅助的问卷调查,对阴阳师玩家的认同建构、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首先,IP社群消费具有娱乐性、社交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其次,通过消费IP衍生作品和加入同人社区,玩家对IP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与强化;而在这种社群文化认同影响下,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成为玩家重要的消费目的,玩家消费具有鲜明的符号性;最后,研究发现在IP社群中,符号消费与文化认同间存在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13,(12):17-18
上海最是书香能致远上海是一个具有优良阅读传统的城市,其城市阅读活动主要包括举办上海书展、扶持实体书店、推出"书香上海"等内容。举办上海书展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上海书展2004年从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蜕变"为区域性地方书展,2011年成功升格为全国性重要文化展会,并加设"书香中国"上海周,作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示范  相似文献   

8.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同质化.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无论是作为对立景观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尴尬景观的郊区还是地下的隐蔽景观,通过各种媒介,其象征意义与价值系统才得以体现.可以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永安  严六福 《声屏世界》2013,(1):158-160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地标建筑才能让城市更容易被关注,如上海竹笋式外形的金茂大厦;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地标才能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如悉尼风帆式的歌剧院;同样在当今信息资讯发达的都市需要一个或多个不断展示其文化、精神价值导向和文化风尚的LED大屏媒体,而其受众则必须广泛、具有代表性,从而让城市文化形象更加鲜活和灵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新新新闻》日报,是当时四川报业中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影响面最广的民办商业性报纸,该报馆在经营中极其重视发行和广告经营,使其发行量和广告量成为全四川报业之最,其广告中所推介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灌输了独特的消费意识形态,影响着当时成都地区的消费活动与消费文化。本文选取《新新新闻》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近代成都怎样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借助多元的广告形象与话语表达,通过赋予消费何种功能与价值参与建构了近代成都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顒 《今传媒》2013,(2):42-44
本文通过透析田子坊中的构成元素、形成特性,看田子坊在上海都市文化消费中所构成的独特消费环境与文化优势。田子坊作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窗口,其本身成为一种城市传播的媒介,聚合上海都市文化因子,打通都市文化与都市人的文化沟通路径,多角度、多层次的塑造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消费路径与文化感观,成为了上海都市的一种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建构起新的媒介消费场域,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文化商品被创造、生产和消费。“废话文学”是指主要出现在新媒体场域、看似传递了某种意义但实际却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文本。从通过反讽式的戏仿进行具有抵抗意义的生产过程到逐渐陷入自我指涉的漩涡,“废话文学”由最初受众意义的夺回与快乐的生产,最终走向了主体性消解与抵抗性被解构的结局,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且内容同样空洞无意义。这一生产消费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悲观处境。  相似文献   

13.
红色影视价值表征的现代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攀云  吴象枢 《新闻界》2008,(6):144-146
红色影视是红色精神在当代传承的载体,是现代商业机制下的一种经典价值图谋,是现代性语境下的主体建构镜像,亦是文化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中国地标。消费原则对经典的解构使红色叙事由一元走向多元,但这种多元拓展下的现代主体建构却与红色经典隐喻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核心精神的延续形成一种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建构的同时,拍客传播也冲决着旧“景观社会”的“超真实”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旧“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发起了挑战.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自发的第二次“情境主义国际”运动,它通过拍客传播建构的“生活情境”打破了旧“景观社会”的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性,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念与现实呈现正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修正.  相似文献   

16.
张萱 《出版广角》2015,(5):85-89
“后殖民城市”的形象建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依据“建构者”角色的不同,“后殖民城市”形象可被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中建构主体的特点以及由它所建构的城市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提出当下建构主体的转型与新特征,尤其通过对媒介融合语境的思考,不仅能够为“后殖民城市”形象注入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西方书写的传统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聚落形态。今天的“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现代文化的辐射源头”。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异质性,认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同时认为“不同城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差别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象征性的符号化消费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而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符号是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不仅进行商品推销,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创造出虚假需求,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进而对社会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符号化消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警示世人。  相似文献   

19.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地域传媒的崛起和走向都市化的传媒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敏 《新闻界》2005,(3):99-100
地域传媒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这个过程既包含了地域经济的中心性建构,又包含了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文化中心建构。在建构其地域经济中心的同时,地域媒体还通过树立一种都市的“自我”,通过文化想象,身份认同,通过传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欲望与符号的生产更有效地展现都市生活方式。反过来,又通过刺激消费转化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