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上公墓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祭祀必须亲临祭祀现场的模式,将逝者的灵堂设置于网络的虚拟纪念馆中,以各种高仿真的模具方便人们的祭祀。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各家各户祭祖扫墓。然而,就在今年清明节前,当人们正以敬慎的心情为扫墓做准备的时候,针对有些地方公墓使用20年后要求续费的情形,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墓地使用年限为20年一周期,特别是经营性公墓。  相似文献   

3.
张放 《国际新闻界》2023,(3):109-129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相似文献   

4.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宝和 《大观周刊》2011,(51):65-65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同时多元文化的入侵也更加严重,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互补,本土文化出现自强的一面是很正常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与外来文化的多年碰撞交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表面上看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互相吸收互相拉扯的过程,但其本质是两种文化互相交合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爵士乐与摇滚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分析.阐述了西方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6.
程安霞 《文化遗产》2014,(5):137-143
在遗产旅游、产业化、文化消费等一些现代经济因素的刺激下,民间祭祀空间正在从传统的地方性公共信仰空间朝着全球性、全民性的文化展示空间、文化消费空间转变。本文以洛阳关林庙为例,考察了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是以地方文化差异性作为生产前提的,其生产过程运用了真实性原则、意义感原则、可读性原则三种策略。同时,游客目光对可参观性生产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陈艳 《兰台世界》2015,(9):110-111
青铜编钟是春秋礼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许公墓编钟出土为个案,对春秋初期、中期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与交融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由盛转衰有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至今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存储方式,汉字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使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对传统的一种割离与颠覆;有人认为,网络祭祀可以达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目的.网络祭祀的流行,是传统礼仪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晶 《大观周刊》2011,(29):69-69,75
古代先民重视各种祭祀礼仪,包括祭祀天地神、雷神、风神、山神、河神、谷神等,尤其是祭祀天神。因以天地为万物之本,天气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水是万物之源,也是谷物与蔬菜的生命依托,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饮食生活。因而祈雨风俗应运而生。在表达人们对天敬重之情的同时,也反应出人们对天的依赖。从相关文献对求雨活动的记载可使我们了解上古人们的生活及其心理活动.从祭祀礼仪的描述也能感受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学术类图书的发展不但影响专业学术水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会对整个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学术类图书却因其自身的属性而面临销售困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逐步兴起,网上购物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网上书店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结合网上书店的特性对学术类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网上书店对学术类图书的销售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学术类图书的未来走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电子出版》1999,(6):30-3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发展最为飞快的世纪,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程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首先是新兴高科技产业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传统的各项产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致力于改革,以求顺应潮流,而不被淘汰。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领航人,中国人的思想理论、传统的文学艺术、信息的交流、文化的传播等活动都主要依靠书籍的传播来实现的。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是无可比拟的.随着近年来Internet的的蓬勃发展,“网上出版”已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新…  相似文献   

13.
今天,Internet不仅以网上出版,网上书店等新形式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品种和结构,而且成为出版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可开发利用的源泉。随着国际间的出版交流合作的广泛开展,我国出版界对国外出版信息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改善传统的出版信息工作模式,加强对国外网上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Internet网上国外出版信息按其内容可大致分为5类:1.出版政策法规信息。2.出版机构及其产品信息。3.读者和市场信息。4.作者及其作品信息。5.其他有关信息。按语种的差别,网上国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概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均 《现代传播》2005,(2):96-98
网络语言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具有简单直观、生动风趣的特点。大致有汉语改造、谐音变化、自由缩略、合音变化、故意使用错别字和联想造词等几部分来源。与传统语言的最大不同是体态语得到符号化的展现。网络语言词汇流变主要是造词的扩张和集中、用词的沉淀和流动。网络语言必将对传统语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霁 《兰台世界》2016,(17):148-149
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大型活动,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很重视与热心。但有关古代百姓的祭祀风俗,古籍中记载较零散。南朝时宗懔编撰的民俗书籍《荆楚岁时记》以笔记形式记载了楚地祭祀活动,从中可以窥探楚人敬鬼神,重祭祀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为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孕育于互联网交流空间中的语言文化形式——网络用语,也对新闻信息传播体系产生了影响。本文以网络用语为突破口,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窥探新型媒介文化下新闻信息传播形态所面临的变革,并指出了网络用语对新闻信息传播所造成的正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玉珍 《图书馆》2002,(1):57-59,65
网络文化具有平等参与、多元竞争、开放和个性化等特征,对传统文化的传统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存储方式、汉字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古文明国家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的严重威胁,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使中华文化得以整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而诞生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有普适性、超大容量、超文本性、高度共享性、自由交流性及高度自主性.但网络文化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道德.社会稳定产生消积作用,黑客与病毒破坏网络的安全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黑水城出土文书,对元代基层孔子祭祀的时间、仪式、祭品、费用进行探析,发现元代基层孔子祭祀受到中原汉地祭祀文化的影响,同时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祭祀经费的短缺,使得亦集乃路孔子祭祀活动难以正常进行,直接弱化了祭祀的功能,加速了元朝基层社会的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