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电视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另一条报道,消除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心情。  相似文献   

2.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据美联社报道,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于最近结束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秋季会议披露,这颗可能撞击地球的行星直径约1000米,目前距地球八十万公里,为月球至地球距离的两倍。如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很大。但是,科学家们指出,用特殊的火箭或原子弹可以使这颗小行星脱离现有轨道,从而避免这场灾祸。当天,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的另一条报道:  相似文献   

3.
南京台的新闻《小行星撞击地球毫无根据》被评为全省一九八九年度广播好新闻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是在各家新闻单位中最先报道的。我台也报道了这一消息,而且写得不错。但比南京台晚了一刻钟。相差一刻钟,因而出现了新闻价值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新闻机构天天都在说,“要把读者视为主人”,“要根据受众的需要办报纸”。尽管如此,主观主义的办报思想却时有发生,把受众抛在了脑后。如对邓若曾辞去国家女排主教练的报道就是一例。邓若曾辞职,张蓉芳接任。对这则全国上下都关心的重要消息,可以说首都几家主要新闻单位都处理得不够好。新华社于六月十一日公布了这条消息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当天作了报道,反  相似文献   

6.
在去年九月八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明新闻》节目中,都播发了一条“据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短新闻:《朱建华眼下不能硬拚》。回忆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倒也费了一番心思的。九月七日下午,我和本报几位体育记者前往北京工人体育场,采访北京“燕舞杯”国际田径赛。那天,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就是我国跳高选手朱建华。事先,《体育报》《人民日报》都登载了朱建华将出场比赛的消息,引起了首都不少田径爱好者的关注。朱建华三年前在这里第一次打破世界纪  相似文献   

7.
1987年11月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一则200来字的消息,标题是《骑单车900公里赴穗采访省会14名记者昨冒雨登程》。这篇消息中没有点出他们是省会哪些新闻单位的哪14名记者,却用了近百字的篇幅排列了为记者们送行的七位领导同志的职务姓名。写新闻应从读者的方面来多考虑。象这条消息,读者所关注的不是送行的领导,而是那些记者,骑单车冒雨赴穗的记者应是这条新闻中的“主人翁”,没有这一基本事实,是不可能有人去送行的,当然也就无法构成  相似文献   

8.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新闻单位座谈会上,有几位记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还真有些发人深思。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新华社记者发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省电视台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而人民日报记者发的消息和新华社的报道基本一致。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  相似文献   

9.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0.
刘秀品 《新闻界》2004,(6):97-97
对于爱读新闻的人特别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今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华东版》披露的下面这条消息无疑算得上是一条“利好消息”。那说的是,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介绍,南京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将提出,行政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拒绝采访属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新闻发言人应该坚决杜绝“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无可奉告”一词,笔者既从昔日的影视作品中听到过,也从采访实践中“领会”过,称得上耳熟能详了,但查遍了《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竟都找不到这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这再一次说明,哪怕世界上最权威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11.
诱人 《新闻三昧》2003,(12):30-30
南京一家报纸11月6日刊登报道《美少女网上拍卖初吻》,讲的是一个网名叫“另类女子”的女孩,在西祠胡同网站“南京娱乐圈”BBS 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初吻”,引发网上轩然大波。7日这位记者还发了后续报道。这样一则原本为当事人坦承因失恋而开玩笑博网民一乐的无聊帖子,却让这家报纸的新闻记者闻风而动,以强烈的“新闻敏感性”采写出这篇新闻。  相似文献   

12.
陈耀贤 《今传媒》2004,(4):49-49
2003年12月18日,《羊城晚报》在广东新闻版发表了一条《昨午饶平樟溪发生大山火》的图片报道,一张图片配上不足100字的说明。好多人看后觉得这是一条“小新闻”,但殊不知为了这条“小新闻“,我们两名通讯员和记者却付出了不少艰辛和代价。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在党报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我对今年3月《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三级党报统计,在一版发表的会议消息共340条,平均每家每日都发3至4条会议新闻。其中《石家庄日报》3月份共发会议报道101条,3月3日达7条。作为党报这一特殊新闻媒介,会议新闻在指导和推动工作,传播信息,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写好会议报道应该成为每个记者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新闻难写.容易空泛、干巴.可读性差,这是多数记者(通讯员)共同的感受:怎样才能将教育新闻写得生动具体,有可读性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综观这条消息,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消息:《天然气出厂价格上涨》。这则新闻关乎民生,老百姓自然关注。但看过媒体的报道,却总觉得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7.
1986年2月2目,《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了独家新闻《人类征服肝癌的一曲凯歌》。这条消息是报道一位曾患肝癌、动手术后结婚怀孕的妇女小潘产下女婴的事。癌症,特别是肝癌,一向被视为绝症。这位少妇竟然逃脱劫难,育出新的生命;这无疑是人类征服癌症的一大喜讯。许多读者,特别是肝病患者,从中受到鼓舞;新闻界的同行则说,这条消息有说服力、有人情味,把医学成果的报道写成了一条很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这条新闻获得了1986年上海市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回顾这条700字新闻的采写过程,自然有记者的艰辛与欢乐,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对科技成果的报道如何打动人心的多方面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关新仁  石华 《视听界》2000,(6):37-38
南京有线电视台作为南京地区的重要新闻媒体之一,毫无疑问在走新闻立台之路。我们将南京有线电视台的《南京报道》与南京电视台的《南京新闻》作了比较。发现两台新闻有许多雷同之处。如两台都是以本市新闻为主。一般动态为主,都追求快节奏、短新闻、大容量。采取口播导语加采访录像方式,解说词  相似文献   

19.
现场声是电视新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声往往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举例一:我台记者费如林同志1988年曾报道过一条消息:《台湾著名笑星葛小宝首次赴祖国大陆探亲》。这条消息全文只在开头配了四句解说词,其余用的都是现场声。新闻一开始,在播出葛小宝走下飞机、人们上前热情欢迎等一组画面的同时,记者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葛小宝的身份。指出,他是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