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针对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区域政策导向.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盛果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运用宴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经济体量和城市特色,通过对合肥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潜在条件与增长潜力的研究,得出结论:合吧应优化空间布局,善用自身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全力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影院是城市公共文化的传播空间,是观众与电影互动的重要媒介,从影院文化可以了解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从影院的发展变更可以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变迁。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近年来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影院的空间布局等特征影响着合肥影院与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及影院自身的发展程度。合肥影院已经不仅仅是放映电影的场所,还是电影与观众平等互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合肥公众身份建构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是承载着几代合肥人集体记忆的“筑梦”空间。但是合肥缺少地方性特征明显的影院,这也是合肥影院需要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登国  原光 《天中学刊》2008,23(1):37-40
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城市定位成为各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城市定位不仅能创造城市差异,而且还能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城市定位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基因有城市历史文脉、城市产业、城市区位、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城市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城市群区域等.通过分析城市定位的影响基因,可以为城市科学定位提供依据,避免城市定位雷同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城市定位成为各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城市定位不仅能创造城市差异,而且还能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城市定位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基因有城市历史文脉、城市产业、城市区位、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城市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城市群区域等。通过分析城市定位的影响基因,可以为城市科学定位提供依据,避免城市定位雷同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析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从城市意象的理论研究出发,以合肥市为例,指出城市形态的可意象性是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与形态的载体,即城市的外显性,可见性,可读性是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指出新的功能组织需要与其对应的意象,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意象性策略,包括轴线系统化,网络结构多元化,空间层次化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合肥城市的现有特色及不足,研究分析建立城市可意象性环境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区域互动发展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要以开放换取开放空间、以发展拓展开放空间,跳出淮南看淮南,从更大的区域看淮南,放眼未来看淮南。当前,作为城市规划部门要努力提升规划水平,全方位地参与合肥规划区域协作,开展合淮同城化战略规划,适应同城化发展的新态势,立足皖中城市发展基础,依托合肥区域经济中心区位优势,构建科学的区域空间结构和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全省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调研分析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与其他省市作了横向比较,进而提出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哪些拓展空间和现实选择,并就如何打造以包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城市,使合肥尽快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城、文化大市行列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长沙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直接关系到长沙市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竞争优势。采用SWOT分析法对长沙新一轮发展的城市定位进行战略分析,从城市价值定位、品牌定位、属性定位三个维度提出"一园"、"四城"、"六区"战略定位体系,引导长沙新一轮城市竞争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晋江体育城市定位的价值功能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定位理论为视点,就晋江"体育城市"定位的价值功能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晋江体育城市定位具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功能如下:打造融入海西建设的前沿平台、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统领城市战略规划与体系、提高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地位;构筑城市特色主题文化、赋予城市个性与生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树立城市精神、凝聚市民社会的力量;构建城市营销平台、实现城市名牌化;创造城市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创设城市眼球经济、推动城市体育产业升级;搭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平台、促进城市社会和谐;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户外广告与城市开放空间两者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空间、景观特征等要素出发,本着探索户外广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以合肥市为例,对合肥外环高速路内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经开区以及建设中滨湖新区的户外广告现状进行调查,对户外广告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相协调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城市的户外广告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烘托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内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职能和设计原则是城市商业综合体交通系统设计的前提和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笔者以合肥包河万达广场和合肥新都会环球购物广场为例,对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的交通空间职能和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结果对于后续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交通系统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对于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相关合肥经济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合肥经济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偏弱、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市场一体化有待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提出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一体化市场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制机制等五大推进一体化的路径,以利于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我国城市雕塑现状入手,研究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城市雕塑的发展对策,以合肥女人街入口主题雕塑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空间分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选特征,主要体现为省会优先、邻近区域优先、工资水平高的区域优先。影响流动人口空间分选的因素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合肥是名副其实的人口辐合场,淮南、芜湖是次级辐合场,淮北、淮南、六安、巢湖等城市是对流场。分析安徽省人口流动空间分选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对于准确掌握人口流动的基本信息,评估劳动力空间转换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促进合肥中心城市形成: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推进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论述21世纪城市定位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临沂市当前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综合分析临沂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对于鲁南城市带的定位,提出了鲁南城市带建设中临沂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实现临沂城市发展定位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对城乡结合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城乡结合部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城市化对城乡结合部旅游业的影响。就此,笔者提出了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撤销了地级巢湖市,扩大了合肥辖区范围,势必会进一步推动核心城市合肥的聚势发展,合肥经济圈也必然会形成三个新的发展趋向。一是体现在合肥经济圈与南京、武汉经济圈的关系上,合宁汉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二是体现在圈域空间特征上,合肥经济圈必然东扩,将会加快推进江淮城市群的崛起;三是体现在经济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上,由于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程度将会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城市的“三生空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15—2019年间,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层级分化严重,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各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除合肥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他各城市均处于轻微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通过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素为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多数指标分布在生产和生活空间,表明生产和生活空间是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