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代剧曾经是荧屏热点,2008年前后,《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和《中国往事》等剧将年代剧推向了高潮,此后这一类型热度减退,鲜有佳作问世.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穿越剧的风行和宫斗剧死灰复燃,年代剧更显颓势,在此情势下,亟需精品力作提振士气,《跑马场》的适时出现,令人惊喜.它的成功不仅为年代剧打开了新局面,而且对扭转当下国产剧的生态失衡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日剧按照大类别划分,可分为趋势剧、大河剧和深夜剧三种①。其中趋势剧(TrendyDrama)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一般以现代社会题材为主,取材多种多样,可细分为校园剧、医疗剧、纯爱剧、罪案剧、亲情剧、职场剧等等;剧中的时空与现实的时空往往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日本时下的流行元素和社会热点话题也在剧中得以显现,趋势剧的名称便由此得来。趋势剧的主要演员多为当前走红的青年偶像明星,因此趋势剧又被称作偶像剧。虽然偶像剧的说法是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东  相似文献   

3.
罗慧莹 《新闻世界》2013,(7):267-268
【摘要】改革开放后,内地与港台地区开始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表现在电视上,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内地剧与香港TVB剧相互的借鉴和交流。本文旨在分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TVB剧与内地剧的发展变化,并试图总结双方在电视剧创作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促进两地的电视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进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志华 《今传媒》2011,(4):80-81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口菜饼子》的诞生,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电视剧的百花齐放,再到今天经济市场中国产电视剧的繁荣兴盛,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从初级探索、学习到繁荣兴盛的过程。引进剧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的初级阶段80年代引入中国的,引进剧的引入,引进了新的视角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培育了中国观众、孕育了中国电视剧人才的成长,引进剧的引入,起到了真正的电视剧百花齐放,为中国电视剧制作提供了一条探索、学习之路,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价值意义的参考和铺垫。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占据着中国荧屏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主旋律"约定俗成地被定义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人们一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剧、军事题材剧、英雄模范人物剧,甚至一定要赋予某种政治意义才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和商业  相似文献   

6.
许光  杨雨彤 《传媒》2022,(21):51-5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年代剧《人世间》,以周家三兄妹的命运轨迹为主线,记录了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展现了半个世纪辛酸苦楚又饱满充盈的家史和筚路蓝缕又波澜壮阔的国史,书写了一部感人肺腑而又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本文从集体记忆的影像回溯与群像重构、以小见大的叙事与可视呈现、历史记录的艺术渲染与史诗表达三个维度对《人世间》的艺术表达进行探讨,对年代剧的创作提供启发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抗日剧最近扎堆荧屏的现象,引起了央视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注,央视《新闻1+1》在4月10日“抗日剧可以这么拍”的专题节目中细数了目前抗日剧的数宗罪:叙事主题言情化,剧情设置天马行空,情节雷人缺乏逻辑,人物形象偏离年代偶像化,对历史缺乏严谨客观态度。抗日剧一直以来作为严肃题材电视剧不乏优秀作品,但近年来呈现出的言情化、偶像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文章在探析抗日剧热播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抗日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偶像剧”,在日本称作“趋势剧”(trendy drama)。1990年代初,日本借鉴西方国家肥皂剧和情景喜剧运怍技巧,加以日本意象包装,产生“趋势剧”。随后,台湾引进日本“趋势剧”,为吸引年轻族群,将其更名为“偶像剧”。在这些电视剧中,常会出现反映现代流行趋势的服装、休闲娱乐、通讯器材、生活方式,以及探讨时下年轻人常遭遇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琰 《传媒观察》2022,(3):54-59
2022年新年伊始,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人世间》。该剧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中国东北吉春一个周姓家庭50年的风雨变迁。根据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轨迹和发展脉络,中国百姓生活的社会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通过描绘百姓生活史,展现家国命运,从而彰显镌刻在基因里那种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民族品格。这是一部久违的荧屏佳作,立体的人物群像,浓厚的时代气息,波澜壮阔的50年中国史由人间烟火气十足的家长里短展示出来。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审美表达,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收视热潮。本文从《人世间》的类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出年代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旨在为同类型创作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同时也丰富拓展年代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上海笑舞台和平新剧社历时三载,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最成功、最著名的新剧社。该社盛演的"实事剧"具有社会写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其表演艺术也值得关注。和平社编演了25部新闻实事剧,其三大实事名剧为《凌连生杀娘》、《老五殉情记》和《莲英被难记》。实事剧在当时极受欢迎,我们可以从一手报刊资料,了解其概况,总结其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叶艳宁 《青年记者》2017,(29):77-78
在鲁剧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连冠”,即从1982年开始,《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的电视剧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对当时山东电视剧制作的极大肯定,也使整个山东电视产业内部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提高,鲁剧创作开始步人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二个历史节点是在2000年前后,以《大法官》《大染坊》等为代表的鲁剧作品,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辟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开辟了鲁剧创作史上年代剧、史诗剧的先河;第三个节点是在2014年前后,以《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这些作品改变了原来鲁剧创作的主旋律特色,在作品的呈现上更加注重时尚感的营造,投放市场以后,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2.
李黎丹 《现代传播》2006,5(1):164-166
涉案剧在中国内地的出现要追溯至20多年前:1979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神圣的使命》和《刑警队长》是大陆电视屏幕上最早的涉案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便衣警察》等作品在当时都引起了普通观众和研究者的关注。但直到90年代以来,涉案剧才得以成为电视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涉案剧是观众收视最多的电视剧类型之一。涉案剧之所以会成为电视剧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固然与它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涉案剧中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满足人们亘古有之的叙事心理需求,也有激烈矛盾冲突中人性的展现引…  相似文献   

13.
张帆 《青年记者》2016,(30):40-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美的画面、华美的台词、俊美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将悲剧选择、悲剧价值、悲剧审美等入木三分地呈现剧中,为将精英意识融入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伊始,《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与《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这两部国产网络互动剧相继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从竞争激烈的网剧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互动剧以数字游戏的奇观重新定义人们"观看"的姿态,而这一现象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康斯坦茨学派所高举的"接受美学"旗帜遥遥呼应。因而,本文将以这两部网络互动剧为例,试图从叙事方式、互动机制、IP产业三个方面探析我国网络互动剧的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市民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阶层,电视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也迅速把眼光对准了市民阶层。本文探讨当代市民剧世俗神话的建构与瓦解历程,并考察当代市民剧世俗叙事变迁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朱瑞君 《新闻世界》2008,(8):119-120
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然而近两年“红色偶像剧”的泛滥让部分军旅剧也陷入了娱乐化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通过几部典型的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来分析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偶像化的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素芳 《青年记者》2017,(26):19-20
当下的儿童文艺市场,儿童出版物、儿童舞台剧和儿童影视等几乎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在发展艰难的众多儿童文艺中,国产儿童真人剧的处境可谓雪上加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仲呈祥先生曾为国产儿童真人剧大声疾呼“三亿儿童,嗷嗷待哺”.至今,真人剧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更加严重,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评BBC的莎剧改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被不断改编并搬演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莎剧,即英国BBC制作的37部全套莎士比亚电视剧.为此,本文将从为什么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的文化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媒介艺术所呈现出的莎剧魅力与局限,并进一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指出当下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以及怎样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  相似文献   

19.
李庚 《现代传播》2019,(11):98-101
与国家民族历史叙事的紧密对应关系,使年代剧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具备了特殊的身份认同功能。因而,完成富有当代文化特质的意义生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对于年代剧的创作以及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考察当前国产年代剧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到电视剧文本主要通过三种层面的意义生成机制,有效达成了其关于个体、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表征。其一,采用编年体叙事框架,把较长的历史时段作为故事依托;其二,以"家国同构"的内在话语逻辑,将"小人物"与"大历史"相关联;其三,选择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缝合的叙事策略,用两性情爱话语的"错位叙述"呈现个体复杂而幽微的日常生活世界,以此折射历史的变革,从而实现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