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买方市场”的形成,“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成为各个媒体新闻报道着力的核心所在,竞争也愈演愈烈。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很多新闻媒体都在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加强“独家新闻”的策划与报道。目的在于以“独家产品”造成独家影响,形成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占取更大的新闻传播市场。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景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才称得上是“独家新闻”,我们将从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出发,对“独家新闻”的内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使大家对独家新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三农”问题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如何讲好“三农”故事,提升“三农”报道的整体水平,这是目前新闻媒体亟需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新时期,“三农”新闻报道面临的机遇,指出了目前“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做好“三农”新闻报道的四个要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农”报道的新闻价值,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晋 《当代传播》2004,(4):103-105
新闻报道竞争中除抓独家新闻,“先发制人”之外,抓好深度报道,“后发制人”,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深圳特区报》是地方报纸,其所开辟的“南粤新闻”版对广东新闻的报道,有时在时效上不及兄弟媒体,深度报道乃是它弥补自己先天不足的一个重要策略。一、勇于出新,开掘“后发制人”的深度1997年,在被舆论界称作“第三次思想  相似文献   

4.
杨雪 《新闻世界》2013,(10):60-61
“三衣”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三农”新闻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衣服务。  相似文献   

5.
高作石 《记者摇篮》2004,(11):6-6,18
“独家新闻”是吸引读者的“焦点”,也是报业竞争的“热点”。面对几乎相同的时事新闻资源,如何营造“独家新闻”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时事新闻报道方面,“深度报道”已经成为“独家新闻”概念的新内涵。地方党报创新时事新闻报道.完全可以从“深度报道”起步并由此打开“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戴维 《新闻窗》2007,(6):84-85
有人把深度报道比喻成新闻报道的“重武器”,它是传媒大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一向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会议消息的写作也一向是消息写作中的“硬骨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会议报道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占重大比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报道方式的呆板和陈旧令读者和作者同样头疼。我认为,要写出新鲜而又有特色的会议消息,首先应该做到两点,即“钻进去”和“跳出来”。  相似文献   

8.
自从商业性报纸问世以来,媒体和媒体人在独家新闻上的竞争与角逐就从未间断过.新闻报道和消息写作如何借助新闻角度的选择,发掘独家新闻,或者对同样的新闻作出与众不同的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开业剪彩”的报道,最让记者头疼、编辑为难、读者反感,如何让这类报道鲜、活、深起来,这就需要记者培养和调动特有的“新闻鼻”、“新闻眼”,带着求新若渴、烛幽探微的工作态度去选材,去觅“宝”,挖掘出独家新闻,写出重头稿件。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视会议、活动为消息的来源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曾指出:“消息来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则新闻报道若被贴上“独家新闻”这个标签,我们立刻就会想到,这则新闻是传播此新闻的媒体独家发现的,是别的媒体所没有的。然而,在现今信息时代,这种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民、农村工作事关国运民生,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精神的书写者,强化“三农”报道可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局限,“三农”报道又往往显得单调、刻板。尽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事物,但相关新闻报道仍不免老套。有些“三  相似文献   

12.
三农新闻报道,是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三个主体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三农新闻既承担着传递最新的惠农政策、信息;又担负着反映农村基层真实情况,提示存在问题,为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工作抓手。怎样才能让三农新闻报道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  相似文献   

13.
抓“两点”爆“冷门”──谈谈怎样选择新闻报道点子湖北《襄阳报》韩书成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靠点子,通讯靠情节”。就是说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报道点子的选择。什么是新闻报道点子呢?点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关...  相似文献   

14.
“三农”报道在常人看来是老话题,难以深度开采。但从总体上看,“三农”报道仍然是“富矿”。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听众最为关注的课题,是县(市)级电台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更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第一时间”、“第一读者”两大优势在新闻资源中的集中体现。如何搞好“三农”报道,关键在于合理利用,有序开发这个“富矿”。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6.
“久攻不下”的反思──应当重点解决“消息无新闻”问题潘堂林(一)消息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界拨乱反正时就喊出的一个口号。10多年来,“主攻消息”的论文、专题研讨会及消息竞赛层出不穷。遗憾的是,消息至今仍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17.
程纲 《军事记者》2014,(8):35-35
在当今新闻报道竞争激烈的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旧是期刊的“杀手锏”武器。深度报道要有吸引力,必须在求“深”上下功夫做文章。新闻记者要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背后故事,在精心策划和解析解读上求“深”。  相似文献   

18.
戴畅 《记者摇篮》2004,(8):47-47
当前,“三农”问题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实现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新闻报道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新闻宣传的重点转向如何引导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做好相应的宣传报道。那么,怎样报道农村和农民增收的典型?报道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收到令  相似文献   

19.
朱惠民 《声屏世界》2008,(12):42-43
全国“两会”报道因其规格高、规模大,历来为全国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和全国受众所看重。如何使全国“两会”报道出彩,这是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抓独家新闻,更是难上加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赵雪花采制的广播特写《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取材于200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从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参评的31篇广播消息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唯一的广播消息一等奖。笔者多次从网上收听这一广播特写,觉得有四大特色值得两会报道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