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课”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思政育校,这对明确民办高校立身根本性、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性、弥合民办高校的生源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整体上看,党委统筹的“大思政课”总指挥功能、马院牵头的“大思政课”主阵地作用、课程互助的“大思政课”同向性目标、师资共享的“大思政课”主力军角色、德育实训的“大思政课”协同性效应,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作用初见雏形。然而,还需正视民办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薄弱事实:思政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尚欠有效运转,思政课主渠道运转机制尚欠有效保障,思政队伍进出循环机制尚欠良性发展,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机制尚缺基本条件,社会课堂思政育人机制尚缺顶层设计。回归民办高校党建、人事、师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此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既是回应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借助社会评价等实践活动方式,实质在于调动各种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要素,尤其是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完成“大思政课”的社会性建构。“社会参与”反映了社会元素介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各种具有育人属性或功能的社会性元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大思政课”?的构成、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需要坚持全域性原则,扩大思政课的社会覆盖面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差序性原则,各社会要素差异化且有序化地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转化性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转化;坚持生态性原则,支撑各社会圈层形成合理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不仅是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背景,更为协同多方思政育人力量、整合多渠道思政育人资源、打造多种类思政育人平台提供了新机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数字化赋能思政育人新模式,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4.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5.
建好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是回应并满足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应在多元师资力量有机整合与优质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中,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改善与结构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师资规模与师资质量、师资供给与办好思政课新要求的适配性,以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同思政课教师素质养成规律这三组关系。紧紧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抓实抓牢“大师资”体系建设,以“大而有为”的“大师资”队伍在助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担当践行思政育人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思维把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一体化范式、谋划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涉及多项工作,运用系统思维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课程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保障机制一体化等,把各个学段思政教育作为一盘棋统筹推进,从而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当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要存在着协同育人的理念共识暂未普遍形成、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未能广泛调动、协同育人的丰富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树立有机互融协同理念、打造多元互动协同队伍、搭建共建共享协同平台、完善互促互评评价机制等策略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从而更好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和整体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9.
胡海蓉 《青海教育》2023,(Z1):70-7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创设育人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思政课”合力,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指引和现实要求。“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两者在价值导向、内容倾向、行动指向三个方面高度契合。“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争当大先生以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重塑大课堂以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搭建大平台以强化“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创新大评价以落实“大思政课”育人效度等方面,提升“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大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建格局必然同向同力,形成“同频·共振·互动”协同创新模式。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是“大思政”架构下两个最重要的阵地,二者具有逻辑同源性、目标一致性和对象重合性的基本特征。实证发现,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清、协同机制不全、人才队伍短缺与实践路径欠缺等现实困境。协同创新模式建构必须推动“三位一体”协同理念制度化,构建同频机制;必须通过整合制度与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必须通过制度共融、研究共促,成效共赢,构建共建机制;必须建立动态化与全程化、标准化与常态化的督导评价机制,及时应对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发展中的新挑战、新情况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善用“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现实要求,对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在有效推进“大容量”“大融合”“大资源”教学内容建构中丰富思政课知识体系;在增强教师讲道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中,实现思政课师资能力升级;在全面构建互动生态课堂、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逐步优化教学设计中,完成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方略,达成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大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造就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高质量结合指明了方向,即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通过加强与现实对话以达“育人”目的。高校地处特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必将长期深受地方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这是极富开发价值的现实教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发挥一切育人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要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资源”、讲好“大故事”,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统筹、拓展教学内容与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通过深化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计、统筹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5.
建设“大思政课”是习近平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最新要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应从总体上系统把握习近平“大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并对习近平“大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课”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实践特色。一方面“大思政课”理念蕴涵着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基本遵循,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路径、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育人情怀、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育人视野、课上与课下相统一的育人阵地。另一方面,“大思政课”理念凸显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鲜明特色,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内容整合与形式创新的有效链接、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激励导向,着力推动思政课实践育人内容的有机整合、载体的多维建构、目标的内在衔接、评价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责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通过“大思政课”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设大师资体系,完善育人队伍;创新教学大平台,优化教学方式;瞄准育人大使命,回应时代需求,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当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管理经验欠缺、师资建设薄弱、经费来源有限等制约因素。因此,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是亟待深入探索的问题,可从强化课程定位、聚焦人才培养、增加经费投入、熟用信息技术四个方面,高水平、规范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体现。实施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挖掘英语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推动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中外文化的良性交融发展;形成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范式,赋能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目前,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思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层面,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薄弱;内容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不足;教法层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落后;评价层面,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此,提出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把握“切入点”,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找准“契合点”,增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抓住“关键点”,创新英语思政的教学手段;明确“发力点”,完善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校育人育才系统的组成部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均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解决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问题的关键。如何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发挥育人实效,实现系统性和实践性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推动“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抓支部建设;深挖红色史,讲好思政课;当好“领头雁”,细耕“责任田”等方式,不断增强“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