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其实传统词风在他身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婉约、多情、细腻、幽思虽在他的词作中很少看到,但偶一为之,其工致、巧妙、细腻也毫不逊色,本文选了他的四首“风月”词加以分析,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对稼轩词“好之尤笃”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对辛弃疾人格的认同和景仰,在于两人的性情与襟抱相近。稼轩词研究不仅是他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且成为他建构自己词学思想的有力佐证。他对稼轩词的研究是一种认同式的接受,这既宜于较为客观地把握稼轩词的本色特性,也易于走向一种穿凿比附、难以周全的解读误区。  相似文献   

4.
对于辛弃疾的“以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作为对辛弃疾词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检阅了“以为词”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以及在流交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辛弃疾“以为词”的成因、艺术表现、“以为词”作为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限度。结论是“以为词”的命题可以成立,但其含义是“把古手段寓之于词”,而不是“词合流”。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受国主义词人。尽管也有人贬斥他言其词“非雅词”,是“平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张炎《词源》)。但无论如何,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动摇不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词反映了抗金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全面解放了词体,使词这种文学样式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取得了最深最广的开拓,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早诞生于民间,被称为“曲子词”。“声依永,律和声”,必须合于音乐节奏,所谓“按谱填词”。最早的曲子词…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是中国词坛大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创作态度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他“语拙意则真”的创作主张更是了解得不够深入细致。从史的角度并结合辛弃疾的某些农村词我们不难看出他反对矫情,主张情真语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辛弃疾被定位在是一位抗击“外国”,“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词人这一层面上,他的词中“补天裂”“整顿乾坤”的呼咕比比皆是,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辛弃疾还有他的另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伟大孤独。因为他厌恶平庸,他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他渴望自己短暂的生命能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他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满腔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愤郁倾注于词中,表现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个人主体意识。这正是稼轩词千百年来震撼无数读心灵引起强烈共鸣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素以豪放词称著,而他笔下也有为数可观的婉约词应引起关注。本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辛弃疾婉约词的特色与成因。辛弃疾从沦陷金人之手的山东南渡江南四十余载,一生所求,唯“恢复”大业。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抗金,反而视辛弃疾为投降路线的障碍,排斥打击,往往言未脱口,祸已旋踵。在遣谗遇毁、备受摧挫后,词人便以宛转的手法、委屈的笔调写下了许多寄情深郁、婉曲幽折而又豪婉相济的婉约词。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北中国烽火满地、哀鸿遍野,临安小朝廷苟安江左,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辛弃疾借着“横放杰出”的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不酬的忧愤,“把苏轼在词中解放与开拓的境界。再进一步地加以解放与开拓”,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曾历经战场,“颇谙晓兵事”,立志“他年要补天西北”、“赢得身前身后名”,但南宋当局苟且偷安,辛弃疾备受排挤,他深感“雕弓挂壁无用”(《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席上为叶仲洽赋》),写作了大量优秀词篇,以此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2.
《语文函授》今年第四期刊载了谢怡远同志对辛弃疾词“可怜白发生”一句的理解,现提出个人的看法与之商榷。从辛弃疾的宦海生涯来看,一方面他有组织义军抗金,“擒叛南归”和组织“飞虎军”抗敌的壮举;另—方面,辛弃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他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的计划,但不被采纳,他曾被劾落职,长期弃置不用。因此,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既有“抗金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5.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词人,他的词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拥有最深远的影响。辛词中正是因为有这种雄壮豪迈之“气”,才有了如此炫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18.
具有“爱国词”、“豪放词”、“英雄词”之称的辛弃疾的词,在属于艺术范畴的词文学世界里,却遭到了自宋迄今的众多词论家的非议。具体为:虽豪放,但只是“长短句之诗”;“稼轩为词论”,过于散文化;盘空硬语,“最不工绮语”;率尔而为,不合格律音韵等;“掉书袋”与“不协律”。对这些非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从另外的角度对辛弃疾其人其词作全面地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的稼轩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其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一种崇高、壮大的艺术风格。“有心雄泰华, 无意巧玲珑”,[1 ]是这位以词笔当长剑的英雄兼诗人对自己审美理想的生动表述。辛弃疾身处的悲剧时代, 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英雄情结”是其审美理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