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
一、宋庆龄·故居·樟树师: 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感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师:下面,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再次来到宋庆龄故居,去看一看那两棵樟树(出示图片)。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在你眼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4.
樟树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③这是两棵樟树。  相似文献   

5.
读了《樟树赞》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宋庆龄奶奶,她与樟树有着同样的品格。宋庆龄奶奶没有儿女,但她非常关心小朋友,祖国千千万万的小朋友就像她的儿女一样。这不是像樟树那样伟大吗?宋庆龄奶奶还像樟树那样“不招虫”。她的姐姐、妹妹、哥哥都是国民党,就她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她有坚定的信仰,身上有一股正气,所以敌人怕她,不敢接近她。由樟树想到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五十九小四(3)班@金昕  相似文献   

6.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设计思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主探究。一、联系生活,呈现新知【教学片断一】师:(播放视频)这是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瞧!足球场面积大吗?师:(课件出示校园照片)大家看,这是哪里?生:我们的校园。师:我们校园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师:(课件出示公园图片)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一、境中积词 ,质疑导入师 :小朋友们 ,请往这儿看。 (出示课件 :流动的、清澈的溪水 )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 :小溪。生 :溪水。师 :小朋友们 ,大家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这是清澈的溪水。生 :干净的溪水。生 :美丽的溪水。师 :说得真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课件 :浑浊的溪水 )这又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黄黄的溪水。生 :浑浊的溪水。生 :浑浑的溪水。师 :很好。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认识一位朋友。瞧 ,(出示课件 :小兔子 )他是谁呀 ?生 :小兔子。师 :(出示课件 :小兔子站在清水旁 )小兔子呀 ,就住在…  相似文献   

9.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师:(出示一个乒乓球)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乒乓球。 师:(出示一个大皮球)这又是什么? 生:这是个皮球。 师:(将两个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大,一个小。 生:皮球大些,乒乓球小些;大球重,小球轻。 生:浮在水面上就轻。 生:光看大小不行。 生:两个球都能浮在水上。 师:用手掂一掂,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相似文献   

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12.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课堂回放:[片段一]师:我们以前有学过万以内的数,上节课还认识了整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一起读一读:(逐个出示2000、2003、2006)师:下一个会是?生:2009。师:2009怎么写?师:(出示20090000)这个数会读吧?和2009读的哪儿不一样?师:如果不是4个0而是20091111,它和读20090000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师:我把20090000后面的0去掉一个(出示2009000),会读吧?谁来读?你是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段: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再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生:钝角三角形。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继续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生(很快地):锐角三角形。师(缓缓揭去遮盖的纸):这是锐角三角形吗?生(惊奇地):不是,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师: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吗?(学生想像,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就可以肯定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而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就无法肯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呢?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看从学过的直角、钝…  相似文献   

15.
一、引入,初步感知茅盾的故乡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天窗》(老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还了解到这篇文章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爷爷的作品。(板书:茅盾)师:(课件出示书上插图)看,这是小茅盾的家,同学们,拿小茅盾的家和我们的家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生:我家里有电视、电脑等,他家里只有一个天窗。师:(课件出示图片)小茅盾1896年出生在浙江  相似文献   

16.
师:(出示中国地图)认识这是什么吗?生:是中国地图。师:(地图旁出示词语:祖国)读一读这个词。生:祖国。师:在我们祖国的东南方,有一个岛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东海和南海的浪花里,它就是——  相似文献   

17.
八只小鹅     
一、导入新课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猜猜看,这是哪儿?(多媒体出示村庄的图片)生:乡村,郊外,农村……师:猜对了。今天,我们就到乡下去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走,我们去看看这户人家在干什么?(多媒体出示一户老伯家的生活情景,并放音乐《快乐的农夫》)生:(略)师:原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初见新朋友师:(出示一个篮子神秘地说)同学们,这是老师准备的奖品。这节课中发言大胆的孩子,特别会倾听的孩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是什么?暂时保密!(学生跃跃欲试,非常期待)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许老师可不是空手来的哦。我给每个同学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就藏在你们的抽屉里,快拿出来吧。(孩子们纷纷从抽屉里找出装有蚕宝宝的观察盒。孩子们有的很惊讶,很兴奋,还有的躲得远远的)师:它是什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蚕宝宝。(课件出示:蚕宝宝图片)师:孩子们,请看——"蚕为天下虫。"(老师边说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 )第三册第 5 6~ 5 8页。[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 :老师一进来 ,就看到许多小朋友都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谁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 ?(红领巾 )师 :小朋友一定还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板书“角”)师 :(出示红领巾 )在这块红领巾上有几个角 ?指一指。(生答 )。师 :那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怎样画一个角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多媒体分层出示 :1 .角 ?  2 .组成  3 .画法。二、新授1 .认识实物中的角。分别出示实物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相似文献   

20.
“异”的表现,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语文课堂,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反应的异彩纷呈,正体现着这种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倡导出“异彩”,是张扬个性、呵护创造性的具体落实。一、“异”是个体自主的体现,要呵护先看教学实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有着永久拒虫的香气吗?师:别急,下课后老师给你看一份有关宋庆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