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学刊》2007年第2期刊发的《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的立论依据展开分析,认为其体育文化"有古今无中西"的论断存在问题:用"三大文化形态"理论诠释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抹杀了体育文化的民族特性。与此同时,提出历史地、辩证地、多维地看待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中西体育比较中共时性观念复扬的思想根源。体育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发展过程也呈现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性,中国传统体育尽管从整体上已落后于西方科学体育,但在重视人的道德升华和追求审美境界等方面也许将成为中西体育在未来艺术体育中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发展的策略,丰富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促进了中华武术与世界体育的融合。对提高中华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化学相关理论对明清“西学东渐”时期中西体育交流不畅的原因进行创新性讨论,认为原因在于:明清时期中国缺乏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需求,缺乏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生根的土壤,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堵塞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明清时期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对象并不具有历史合理性,中国体育文化相对于西方并不具有“高势能”。  相似文献   

5.
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判断等方法,对竞技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历史、文化、体育多学科的综合探析。认为,竞技武术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它经过3次中西融合才实现了国际化。北京申奥成功,竞技武术应及时提升和在奥运会层次上进行第四次中西体育文化的再融合。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6,(6):67-72
中西体育文化因子对比研究中存在的差异或同一的论争困境源于方法论和身体、文化、体育核心概念的人类学考察。研究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跨文化对比视角,以期对中西人类身体活动行为文化对比的文本进行客观诠释与注解。研究认为:"人化"的本能身体动作和行为早于文化,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应将身体实践行为置换体育文化;从时间节点考察中西体育实践形态内容,发现它们自身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承断裂特征;跨文化的比较发现中西方体育活动在应对环境的反应和挑战中,都会基于人、自然或社会现实的需求表现出普遍的共性或差异性。中西体育形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对宗教信仰和娱乐精神的分离与耦合以及"体用"关系的路径选择偏好差异;在共存和认同中维护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要做到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强"地域标识性"体育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中西体育之争的文化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视野对近现代中西体育之争进行审视,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中西体育之争主要表现为五四时期新旧体育之争、20世纪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和世纪之交的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碰撞.由于站在不同的文化哲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该坚持走本土化道路;文化激进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移植西方体育道路;文化折中调和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坚持走用西方体育来改良本土体育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捅 要: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随着中西体育交流与碰撞的增多,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其进行国际传播的基础性条件.对此,文章在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共同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鸿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6):13-14,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体育为对象去观察和分析文化交流现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目前,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日益频繁与深入,但国际体育主渠道里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容处于弱势地位,以西方体育为主的体育理念正以极大的优势在全世界渗透与发展。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体育中有西方体育不可替代的精华,因此全面了解二者的异同与内涵,对深入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体育文化重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万义、白晋湘等学者的民族体育发展“全盘西化论”观点提出质疑,就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理论与民族体育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民族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历史梳理,并运用“综合创新”文化思想和理论,研究了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综合创新”是民族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看待中西体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京辉  韩坤 《体育学刊》2008,15(3):13-17
对<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一文的相关论断和方法论提出质疑,指出该文存在的若干"硬伤":第一,将西方中世纪下限定在公元1350年;第二,强行对斯格勒的理论"削足适履".同时认为,不能将依附于宗教形态的身体活动形式作为中西体育的共同起源;运用斯宾格勒"比较形态方法"进行中西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不可取;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客观存在.明辨、承认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我国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坤 《体育学刊》2008,15(5):9-13
对当下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两种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认为,由于中西体育文化在价值观念、表现形态、文化适应性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发展形态不平衡,两者不可能融合.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应该走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研究框架,使二者在各自领域内并行发展.当前,我国应大力学习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导致了散打运动的萌芽,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制约了散打运动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运用文化学理论探析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散打运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现代武术的辉煌——竞技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浩 《中华武术》2005,(12):28-28
近现代的中国武术是在中西体育文化的撞击交融中向前推进的,中西体育文化对接中的成果之一就是诞生了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诞生与兴盛是20世纪中国武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文化学的视角对中西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中西体育文化是异质文化,中国大陆型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西方海洋型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天人相异”的竞争精神。研究中西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西体育文化内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体育文化得以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一文的相关论断和方法论提出质疑.认为(1)虽然从文化根源上说体育都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因子,但中西体育的文化呈现形式是不同的;(2)目前中西体育的差异是民族文化道路特殊性和文化发展规律普遍性的矛盾运动造成的;(3)反对在中西体育文化对比研究中滥用文化形态史观,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在处理不同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构建起中西体育的主体间性理论非常必要.本文结合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以及武术后续发展等问题,对确立中西体育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的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哲学基础、体育语言符号、体育思维方式、宗法制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中西体育文化之间不具有好坏优劣的本质差异,而是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消除在于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西方文化选择、民族心理结构、认识论等文化哲学视角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差异。主要结论:西方体育基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中国传统体育基于形神互相依赖的哲学观;西方体育注重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内在的超越。在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认识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重构中国新的体育文化模式,从而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武术与竞技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两种体育文化在演进过程中风格各异,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定势了中西体育的基本存在方式.从中、西教育文化理念--重视体育和轻视体育观念,以及中、西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进行全面地对比与分析,阐述了两者在不同体育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指出: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