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学生,对此需要及时地教育和规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问题行为能否得到纠正,至于在纠错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几乎很少考虑,笔者认为,任何管理都是需要考虑成本的,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个人教育成本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已有不少学定量测算了大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但对研究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的定量研究,似乎较为少见。本运用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定量测算了200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个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结果为:(1)对于统招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而言,其个人年度直接教育成本为2114.92元,其个人年度间接教育成本为35857.48元,个人年度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之和为37972.4元;(2)对于自费和委培研究生而言,其个人年度直接教育成本为10768.49元,个人年度间接教育成本为35857.48元,个人年度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之和为46625.97元。  相似文献   

3.
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 教育成本数据是对有关各方都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有必要进行计量。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三类: 统计调查、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和成本核算。从计量的主体看,教育成本有社会成本、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之分。学校的功能是提供教育服务, 所以学校教育成本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只有与提供教育有关的支出才可以计入教育成本, 其他如学生的补贴、学校附属机构的支出等与教学无关的支出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4.
一个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多少成本?这个成本又由谁来负担?目前,高校收费和教育减负问题再一次地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新华社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活动中所耗费的资源对教育活动的作用方式,教育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为科学配制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在正确理解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内涵的基础上优化成本结构,对教育成本实行动态的科学管理,只有直接耗费于教学活动的成本才是直接成本,属于教育成本但不是直接耗费而是间接耗费于教学活动的成本为间接成本,同时,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判断转化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是看转化是否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成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关于教育成本的几种典型的论述进行概括和研究,提出只有耗费于教育活动的成本才是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内涵与估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社会活动均有成本问题,学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学对研究生教育成本进行过认真的实证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成本的内涵和估算方法极为复杂和困难。鉴于此,笔试着运用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内涵和估算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石 《教书育人》2007,(5):18-18
短短几年的中学教育,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化解于无形,特别是在升学率高于一切的今天,教师无法将教育好学生作为至高点。因为教育是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而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站在社会效益和学生受益的角度看,我不赞成恢复中学开除学生的权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被开除了的学生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9.
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对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收益曲线、个人投资成本收益模型、博士生教育成本收益计算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目前,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大大高于供给,博生人的个人成本补偿较小,收益较大,成本补偿空间较大,因此,加大个人教育成本补偿,同时加大社会、政府对博士生教育的投资,是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个较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主要培养手段,研究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现有的情况看。对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乃至全面收费会对科研带来消极影响。从知识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建议建立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和健全的资助体系。改革培养体制,有助于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成本的合理分担和收费问题的解决。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