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各革命根据地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是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地革命中,中共红七军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吸取了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各项政策,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领导和发动右江各族贫苦农民开展了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分地”的斗争。右江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绩,积  相似文献   

2.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工农劳苦民众掌握了政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里,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服务,推动苏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复兴和发展革命事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在广西,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本文拟就红七军初创时期的军事行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光照 《教育评论》2012,(3):141-143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通过邓小平、张云逸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新途径,谱写了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求解放的光辉篇章,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建设,通过创办革命报刊、进行文艺宣传、举办干部训练班、开办平民夜校等,在根据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推动了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促进了左右江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革命的重要性,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点燃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随即,广西的左江和右江地区也掀起了革命的风暴。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创立了红七军,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同志发动和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广西革命斗争灿烂的一页。但是,龙州起义没有取得胜利,3月18日,红八军退出了龙  相似文献   

7.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是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为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广泛传播,而且为马克思主义更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几十年的革命活动中,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少数民族的解放和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广西壮、瑶、汉等民族的人民发动著名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建立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49年他和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使云、贵、川的少数民族得到解放;他在西南地区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促成了各民族的团结;他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他领导各族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等等。他在解…  相似文献   

9.
百色,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著名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的地方,是全国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有许多可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革命遗址。如今已被自治区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服务。苏区教育蓬勃发展。正如毛泽东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所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  相似文献   

11.
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广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7月至1931年1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在广西领导革命,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与俞作柏、李明瑞等国民党左派建立合作的统战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工农红军,领导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邓小平模范地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七年秋,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理论,并亲手缔造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和亲手开造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使全党工作的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到了农村。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部队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中央根据地,把“工农武装割据”的烈火越燃越旺。在毛泽东同志点燃的向农村进军的火炬的光辉照耀下,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闽浙赣根据地、贺龙等同志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徐向前等同志领导的鄂豫皖根据地、邓小平等同志领导的左右江根据地、刘志丹同志领导的陕甘根据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14.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  相似文献   

15.
对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成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主要是通过对农民启蒙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农民进行启蒙和教育时注重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而使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同时,多种启蒙和教育形式的运用从各个方面影响并动员了广大的农民.因此,被广泛动员起来的农民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华清 《华章》2007,2(8):37
邓小平领导开辟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择东思想,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纲领,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从十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提纲契领,以窥其要,以学其精。一、曹重知识,重视教育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思想,仅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就有45处讲到教育。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论苏区教育     
苏区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民教育事业。它虽然是在革命战争的条件下,在经济和文化原来都很落后的地区破土发芽,教育的实践时间也很短,但它却把马列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采取了切实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19.
苏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前提条件下,领导人民群众发展教育事业的一次伟大实践。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为尔后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认真研究苏区教育,特别是了解它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教育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对于研究川陕苏区教育、革命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等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借助达州处于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所在学校国内唯一专门收集川陕苏区研究资料的数据库——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从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归结了川陕苏区妇女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妇女教育对于川陕苏区发展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