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认为,成立大学出版社,首先要定准出书方向。我社1984年5月成立,资金短缺,面临着困难。出什么书可以打开局面?是靠出版畅销书还是靠出版发挥本校优势的书?讨论中同志们认为第一本书代表我社的出书方向,一定要把握好。经过对本校优势学科及一部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分析,我们选中了全国著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编辑》2004,(4):1-1
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神圣的字眼,它寄托着我的文化向往。求知、正义、美、善良等等是人类更高级的需求,人类因此而区别于野兽,区别于荒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主要是靠书籍流传至今的。如果我们的出版同行群起而贱卖我们的文化,变异我们的产品,使文化不文化,使精神物质化,我们终将失去文化,也终将失去读者,失去市场。  相似文献   

3.
范用 《出版史料》2002,(4):37-38
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总觉得对作家有点抱歉,我们的书印得不够好,特别是文学作品。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印得比一般的书要好一点。我看到很多外国的书,文学作品,小说、戏剧、诗,在出版方面给予很高的待遇,最好的纸张,最好的装帧,而且把它与那些大量印的书区别对待,使人一拿到手就知道,啊!这是文学作品。我们呢?我干了多少年出版工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由一张照片引发了我的激情,加之我也是湖南长沙人,有着很好的采访条件,于是我几易其稿,写了一部关于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烈士的长篇传记文学《骄杨泪》,主要写杨开慧的情感世界。三十多万字的书正好赶在2001年杨开慧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湖南长沙县委宣传部于是将这部书作为大会的礼品一次性订了五百本,杨开慧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也订了几百本,对作者来说,这真是十分欣慰和满足的了。 本来,书一经出版就是大家的,社会的,对作者来说,有人需要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由此,我想到在湖南省图书馆查资料时,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图书馆管理员对我说:“邓小姐,如果书写成了,出版了,一定要送我们图书馆一本啊。我馆藏书量也是要靠大家努力的哟。”于是我决定寄一本给湖南省图书馆,在寄书的时候,一个念头又闪现了:既然湖南省图书馆需要收藏,那么其它省市图书馆包括各大学图书馆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1998年,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王东京教授领衔执笔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仅6月份1个月内就印行3次,发售6万余册,一时间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同年10月,在阳光明媚、天高水清的桂林,记者于绿野夹岸、舳舻相继的漓江之滨,采访了在首届广西(桂林)书市上签名售书的王教授。谋生与济世——操之在我作为研究和讲授经济学的专家,您在学术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知您当初是如何走上治学道路的?我是在湖南农村种田出身的。当初念书选择经济学专业,是出于一种谋生的考虑:认为学经济可以帮助我算账,毕业后可以作个会计,而会计在当时农村里是比较好谋生的。所以我就报考了经济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我在中南财经大学读本科、硕士,读本科时主要学  相似文献   

6.
3年前还靠夜场演唱谋生的小沈阳,凭什么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当红的"新笑王",并一夜间风靡了大江南北?在春晚舞台上红了近20年的赵本山,为什么2009年春晚节目审查时第一次有作品被"毙"?在众多的弟子中,他为什么独独偏爱小沈阳?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喜剧演员小沈阳的运作密码,更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普遍商业法则。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时代,想要看到民国时期的文献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除非是文史研究或者文献学研究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其他人已经不再习惯看民国时期出版的用繁体字排版的书了。那么现在我们想要对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有个大致的了解,看一些文化老人们写的书话,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我手头上的《书声梦影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4月版)就是这样一种主要介绍民国时期文献的书,也有一少部分涉及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书。读后很长见识,增加了我对民国时期出版的文献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图书市场销售疲软,出版同行竞争激烈,大家都已经从过去多出书、靠码洋出利润的战术阶段过渡到出好书、靠精品争效益的战略阶段。那么什么才是好书呢?这是个摆在出版界同仁面前的最实际的大问题。看看图书销售排行榜上,韩国小说畅销,一夜情泛滥,80年代、90年代的“才子”风涌,甚至有一段时间伪书猖獗,可是我想这些绝对都不是我们要提倡的好书。不错,从市场销售角度讲,这些书往往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不要忘记图书是精神产品,它首先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也就是说,一本书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才是它是否是好书的首要标准!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9.
我爱出版     
《现代出版》2011,(3):F0003-F0003
爱上出版,是因为爱书,确切地说,爱书中的内容。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在图书馆工作,整天与书为伴,整天泡在书中,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那个“书荒”时代大多数学生的梦想吧。记得读研究生时,曾经为寻找一本名叫《欧洲家庭史》的图书,与同学骑自行车冒雨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包括出版该书的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后来得知,该书尚未出版,我们看到的信息仅仅是预告。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刚开完第四届中国图书奖的发奖大会,我们还没有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多出好书,繁荣出版的舆论环境已经形成。在抓整顿的同时狠抓繁荣,这是出版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广大读者所热切企盼实现的实实在在的事。多出好书,固然要有党的出版方针指引,有中央出版领导机关的具体部署,但最直接的还是要靠各个出版社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广大出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不但能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而且能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写作,这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提倡和导向,对优化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有最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到文友何述强的办公室,才坐下来,他即递上一本厚厚的书给我。我问什么书?他说是悼念龙子仲的文集。我一惊,龙子仲去年逝世,今年就有厚厚一本悼念文集出版,那么多人为他的去世痛惜感怀,而且,广西师大出版社如此神速地将纪念文集出版,足见对龙子仲的厚爱和感念深切。就此话题,我们谈开了。再接着,我就静下心来,  相似文献   

12.
初夏。我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的办公楼里,访问了该局副局长陶有法。他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看了我写的提纲,现出沉思的神情。我们的谈话自然从多出好书、繁荣出版开始。我问:“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指出,多出好书是出版部门的永恒主题。您作为省局分管出版的负责人,对此有何考虑?”陶有法同志不假思索地说:“中央领导同志和新闻出版署的领  相似文献   

13.
8月份,我们在社里开第七期传媒沙龙的时候,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在报社搞技术的小伙子找到我,他说很高兴参加我们杂志组织的传媒沙龙活动,这次来还给我带了一份礼物。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送给我,“请指教,这是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我考上外国文学研究生,导师对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看你的简历,出生工人家庭,大学读的是政治系,你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又从哪里接触到那么多世界文学名著呢?想想我还真与书有不解之缘呢。小时候我们家没有书,我的父母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一部1953年出版的《学文化字典》。但我有一个长我四岁的哥哥,他和邻居家的男孩喜欢打扑克牌赌书,我最初看的书是他赢来的。就像涨潮落潮一样,赌赢了,我们家箱箱柜柜都塞满了书;赌输了,家里连片书页都看不到。哥哥赌的书,大多是文学作  相似文献   

1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介绍外国出版工作的书越来越多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出版知识译丛》,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了《国外编辑出版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也有这类书出版。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翻译的书,大都是国外名著,有的被称为必读书或经典著作。我  相似文献   

16.
啤酒里的尿     
柯柯虽然是个“美女作家”,但是她的走红不是靠身体写作——当我们刚刚认识,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我强调这一点。我自然不相信,就找她的书来看,果真如她所言,书里并没有“我”跟男人偷情的故事。凡事都有例外,柯柯就是这样的例外。  相似文献   

17.
抉择和设计     
江苏美术出版社是1983年底成立的。新成立的出版社家底薄,资金短缺。是从抓书入手,还是从抓钱入手?如何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面临抉择。并由此确定对出版社的总体设计,办成什么样的出版社?特色是什么?树立怎样的形象? 我们的抉择我们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工作的优劣靠书,培养编辑队伍靠书,建  相似文献   

18.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问题 最近几年图书出版发展很快,每年出版十万多种图书,在数量上世界第一。但这十万多种图书得做具体分析,十万种中高质量的究竟有多少?我认为十万种当中不好不坏的书还是大多数。而且这十万种书真正谈起质量来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日本每年出书四万多种,数字上好像比我们少,但他们每年有五万多种重印书,有二十到三十多万种可供书,德国ISBN书号中心每年的可供书目七十万种,我们重印书有多少?可供书有多少?距离就很大了。重印书跟可供书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