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国际毒潮泛滥成灾,在中国禁绝数十年的毒品祸害死灰复燃。这个白色恶魔,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袭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 近几年,深圳查获了不少吸毒贩毒分子,但是仍然未能控制住毒品之势。究其根本,做好吸毒人员的戒毒工作还较薄弱,如果这一环节抓不好,禁毒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戒毒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硬件”——戒毒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抓“软件”——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吸毒人员,对毒吕既有生理依赖,又有心理依赖,戒除毒瘾既要有生理治疗,也要有心理治疗。因此,必须有戒毒场所让吸毒人员集中一段时间戒除毒瘾。目前,广东全省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戒毒所100多处,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戒毒成效不高的问题。深圳市宝安强制戒毒所是珠江三角洲成立的第一家戒毒所,经过几年艰苦探  相似文献   

2.
有报道说,一位已死去的青年吸毒者,生前在一份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知道错了,可没有余地挽回。我希望能用我的死,警告一些人:毒品,是比瘟疫更可怕的东西,如果沾染上了,一辈子也戒不掉。”这是无数吸毒致死者的真实写照。 吸烟有害于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拿吸烟与吸毒相比,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毒品泛滥,轻则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重则要使一代人、一个民族蒙受灭顶的灾难。由此观之,毒品烈于香烟,猛于虎,这决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3.
山石  董大文 《新闻天地》2007,(12):10-12
毒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就像多年以前,扎娃小七根本不会知道自己跟毒品会有什么联系一样.然而事情的变化就是这样快,在2006年云南省边防武警的一次紧急缉毒行动中,扎娃小七因吸毒被捕入狱接受强制戒毒。这是他的第二次入狱,此前他刚刚被刑满释放一年。  相似文献   

4.
对于想要戒毒的人来说,他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瘾”难除。在吸毒人口众多的美国,有一种药已经风传了几十年,据说,只要他用一次,吸毒者就会对毒品深恶痛绝,彻底去根。但是,由于对它的潜在危险存在着争议,这种药迟迟不能面市,它就  相似文献   

5.
人物谈话音响根据其表现形态 ,可分为叙述性、议论性和情感性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叙述性的人物谈话音响 ,它是广播节目中的主要音响 ,由采访对象自己来叙述自己的经历 ,或者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 ,因此 ,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 ,易于为听众接受 ,有较强的说服力。我在采制广播特写《为了明天 ,远离毒品》时 ,接触了大量的吸毒案例 ,也采访、收集了大量的音响。由于这篇特写的主旨是揭示毒品对青少年的巨大危害 ,告诫广大青少年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所以 ,我在选择音响时 ,精心剪辑、重点选用了三段人物叙述性的音响。一段是一位吸毒者…  相似文献   

6.
申碧兰 《湖南档案》2010,(10):48-48
怀化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注重档案收集和利用,最近将支队多年来侦破的毒品案件,尤其是吸毒人员因吸毒而家破人亡、感染艾滋病、引发各类恶性刑事案件的文字记载、照片等历史资料共1600多幅(篇),  相似文献   

7.
白色诱惑     
2010年,一组最新统计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据全国吸毒人员信息数据库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现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33万多人,比2008年底增加20万人。其中,男性占84.6%,女性占15.4%。调查同时显示,滥用冰毒等合成毒品的人迅速攀升至36万人,2008年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规定贩买毒品50克以上即可判处死刑,而杨长秀一个不到40岁的普通女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作为主犯疯狂走私,贩卖海洛因达18759.5克,涉及贩毒人数达56人。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对其中29人长达5天的开庭公审中,一审判决其中以杨长秀为首的10名主犯死刑,更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全国还未有先例的贩卖毒品团伙成员均来自湖南省安乡县,全是杨长秀网罗来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其中包括他的同胞弟弟、65岁的老父亲、叔叔等至亲。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灵魂?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2001年7月4日,记者经特许走进常德市第一看守所与羁押在此的杨长秀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9.
一支威名赫赫的英雄队伍不能不先说一说当下的毒品形势。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禁毒白皮书报告,截止2000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累计已达86万人,同比增加26.3%,涉及吸毒问题的县级行政区划有2084个,几乎遍布全中国。以上的数据还仅仅是官方的统计,有着确凿的证据为支撑。经验人士称,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瘾君子们大多处于地下,不在公安司法部门掌控之内,当然也入不了官方的登记册,所以,他们的真实数量还要大得多,估计是官方统计的7-10倍。上海也有一个官方统计。登记在册的吸毒者1.4万人,而实际数量,即…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自从明星成为一种职业后,似乎便没有断过与毒品的亲密联系。从美国猫王到日本的酒井法子,以及1997年中国内地第一例曝光的女歌手罗琦,明星吸毒事件一直呈增长趋势。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在大陆被抓捕的吸毒明星已接近40人。明星是否就比其他人群更易沾染毒品?明星涉毒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因素?明星与毒品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是较早关注明星吸毒现象的研究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政府查禁烟毒史料选(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共产党对禁烟禁毒一贯高度重视。在陕北,曾采取坚决措施,根绝烟毒。但抗日战争以后,边区极少数贪图重利之徒,不顾政府的禁令,偷运、贩卖和私种鸦片,使陕甘宁边区吸毒现象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维护边区政府的声誉,边区政府专门设立了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查缉烟毒的法令法规,在陕甘宁边区境内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禁毒运动,基本遏止了毒品在边区境内的蔓延。现从馆藏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中选辑了部分禁毒史料,予以公布。文件标题为编者所拟。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盐法实行的是引商制。即盐有引地,地方有引额,商人行盐有引票,不得混淆。私盐的通行,是封建统治者深感头痛之事,它对官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封建统治者一向严禁私盐的贩卖,但效果甚微。在清代,两广盐区与全国一样,私盐盛行。本文试图对私盐的贩卖情况、从事贩私活动的人员、贩私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因为接连不断的明星吸毒事件被爆出,毒品问题似乎成为了迄今为止这一年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之一。相比于引人八卦的明星吸毒者,那些缉毒者更显得神秘而低调。其实,并非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每天陷于枪战与追踪,他们面对着一个更加现实且危险的江湖.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9,(3)
禁毒可以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报纸报道的一个热点,报纸在禁毒斗争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有的报纸在禁毒报道中,尺度把握得不够恰当,甚至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恰当地渲染了吸毒的快感。二是过分地夸大了戒毒的困难。请看某家全国性的大报,在一篇展示毒品...  相似文献   

16.
严厉打击毒品.将使吸毒者得不到清洁的针具.从而有可能扩散艾滋病毒:但提供针具.岂不是社会和政府对吸毒、甚至贩毒活动让步?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所面临的选项从来不是显著地好或坏。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无奈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央视春晚一年一年地成长,她的“活力”却似乎越来越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春晚创作人员面临着的创新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不过,虽然观众对春晚节目套路产生的审美“疲劳”越来越明显,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但是作为一道民族的年夜大餐还是“痛并快乐地成长着”,这不仅表现在商业的创收越来越高,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还表现在她作为全球华人传统节日的一道“大菜”,显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俗、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8.
以史为鉴防腐拒变──评《禁毒史鉴》李润英毒品大量流入中国,中国人民曾多次掀起禁毒拒毒运动,这是近代史上的重要史实,也是中国近代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迄今为止,还未见有一部系统研究禁毒史的专著,这大概是因为毒品的蔓延、演变以及由此诱发的一系列重大...  相似文献   

19.
国际禁毒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由1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同时,为了进一步引起各国、各地区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抵御毒品的侵袭,与毒品犯罪活动作坚决的斗争,也为了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国际禁毒会议,大会结束时,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相似文献   

20.
拙笔要说的主席台上的记者,既非因某一项活动应该上主席台就坐的“新闻官”,也非那些因成绩突出而被请上主席台领奖的新闻行当里的有功之臣,而是前去采写新闻却冒然坐上了主席台的我们的那些同行。 新闻媒介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干记者的便也随之而越来越吃香。特别是一些基层地方,平时极少有记者光临,一来个记者,必奉若上宾,很看得起。请记者在主席台上就坐,就是一例。笔者曾几次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前来采访的中央和省新闻单位的记者,依次并排而坐,面前还放着一个写着其尊姓大名的牌子。这还不算,首长们讲话了,主持会议者也会对记者客气一番,“请说几句”。当然不是几句,而是高谈阔论一番。记者上主席台,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