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晓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他不善言谈,习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用镜头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了新华社对詹晓东的报道,除了钦佩他那种心系百姓,喜欢与基层群众在一起的职业精神外,他的"摄影观"更是发人深思.詹晓东的"摄影观",用他的话来概括,一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二是"灾难新闻并不是灾情展览、感官刺激,而应该具有一种人文品格";三是"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相似文献   

2.
方奇 《新闻实践》2004,(12):20-21
人物档案: 詹晓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记者。2000年创办并主持了个人摄影专栏"詹晓东的眼睛";2001年担任摄影部主任后,将专栏改为摄影记者的集体栏目"早报的眼睛",并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理念,成为早报吸引读者的特色版面。其中,他拍摄的《艰辛打工路》、《望子进名校,彻夜排长队》分获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22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浙江《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詹晓东不仅用镜头记录百姓的酸甜苦辣.而且将人关怀渗透到镜头背后。五一假期,詹晓东在返回杭州的路上,遇到一辆大客车翻车,当看到很多受伤的乘客被压在车中时,他毅然放下了相机,同现场群众一起紧急施救。直到救援车赶到,詹晓东才重新举起了相机。记录下了这场灾难的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道了一位新闻记者因为一篇批评报道而被迫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他是江西《乐平报》摄影记者詹晓东。1999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上用笔名“农笋”发表新闻照片,以《公开聚赌,学童上阵》为题,对乐平市高家镇成万人聚赌、还有学龄儿童参与的情况进行曝光,招致了本地领导的不满。有关领导把他叫去,拍着桌子责问他:“詹晓东,你为什么曝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22日和2月2日今日早报“詹晓东的眼睛”专栏,刊登了记者詹晓东拍摄的系列照片《亲历回家》和《艰辛打工路》,看后觉得很好。尤其是《艰辛打工路》头条上那幅大照片,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它的好不在于拍摄技巧运用得如何到位,而是好在作者的魄力、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今年我随家人去河北过年,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在科技飞速发展、资讯十分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重温这一名言,把追求"零距离"当成摄影工作者的职业信条。在这里,"零距离"并不是单指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与读者情感上贴近或者亲近的人文距离。军事新闻摄影除了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阳刚美之外,也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官兵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用镜头叙说他们的喜怒哀乐,用镜头表现军营的五彩缤纷,最终拉近与读者  相似文献   

7.
吴兴人 《新闻记者》2008,(9):F0002-F0002,F0003
徐裕根先生在新闻摄影舞台上旋转了36个春秋,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新闻摄影事业。他像一只辛勤的蜜蜂,又像一只衔泥的燕子,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南来北往,四出奔走,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大千世界,为中国的摄影事业构筑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光与影组合的艺术长廊。他先后发表了12000余幅摄影作品,这次摄影回顾展不过是他一小部分的精品荟萃。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近40年的军旅路让翟必伦积淀了厚实的的创作阅历,倒不如说他用镜头语言将大半辈子的军旅路演绎得有滋有味。60年代初,当翟必伦还是个刚入伍的战士时,看师里宣传干事在暗房洗照片是他的一大乐事。后来借用别人的一架上海牌相机成了他最初的“第三只眼”。再后来调入81医院政治处当干事,兼职新闻报道,装备了一整套摄影器材之后,他的名字和新闻照片陆续见于军地报刊,一个原本名见不经传的年轻摄影爱好者渐渐被圈内人熟知、认可。1982年,他专职医学摄影,拍摄手术及一些病理标本,而这些对摄影的技术要求相当苛刻。于是他一边在实…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14日至12月14日,宁夏图书馆流通部和会展与培训部共同举办的"用服务赢取满意,让阅读点亮梦想"——宁夏图书馆"馆员风采"摄影书法作品展在图书馆二楼大厅展出。宁夏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业余时间用镜头、笔墨和针线,创作了一幅幅美丽独特、积极向上的作品。此次共筛选摄影作品101幅、书法作品9幅、十字绣作品12件列展。这些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2):30-33
"管窥效应"是理解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一种新阐释。本文从摄影自身的特点、媒介特性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摄影拍摄与观看的方式,指出观察能力的不同是相机和人眼的重要差别之一,透过镜头产生的新闻照片受到"管窥效应"的深刻影响。"管窥效应"从揭示、选择与遮蔽三个层面体现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新闻照片是有超越人眼的揭示能力,但也是主观建构的结果,同时也遮蔽了很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人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省级党报新闻工作者,地方领导的新闻摄影是我主要工作之一. 这是一项非常敏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技术运用看,已不能停留在"正面律";从摄影效果来看,也不能仅满足于"形神兼备";从人物塑造来看,更是超越了高、大、全.  相似文献   

13.
照相机除了必备的摄影镜头外,为了提高拍摄质量,扩大照相机的用途,还需备用一系列附件。摄影光学附件是照相机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光学附件安装在摄影前端或后端,与摄影镜头共同成像的光学元件,它的种类很多,可将其划分为:附属镜、滤色镜、效果镜等。附属镜包括倍率镜和近摄镜。倍率镜:倍率镜又称增焦距镜,倍率镜不能独立对景物成实像,它不能单独使用。倍率镜与原摄影镜头重新组成一个摄影光学系统,此组合光学系统的焦距,将比原摄影镜头的焦距成倍地增大。例如,50毫米的摄影镜头叠加了2倍率镜后,焦距变为100毫米;叠加了3倍率镜后,焦距变为150毫米。应用倍率镜可以扩大原摄影镜头的使用范围,从而拍摄出不同视角和不同影像放大率的拍摄画面。近摄镜:近摄镜又称半身镜,摄影镜头附加上近摄镜以后,该摄影镜头就与近摄镜重新组合成一摄影光学系统,组合后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原摄影镜头的焦距短。能够拍摄更近物距下的景物,且影像的放大率也随之增大。滤色镜:它可分为黑白胶片摄影用、彩色摄影用和黑白彩色通用型三种滤色镜。黑白胶片摄影用滤色镜有黄、橙、红、黄、绿等滤色镜,黄色滤色镜可调整天空色调,将天空适当压暗,突出蓝天白云,达到调节影调的效果,适于风景摄...  相似文献   

14.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古老的信念.随着数码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情感在表达上发生了巨大改变.摄影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摄影由原来的专业人员变成了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事.但是,"功夫在画外",摄影也一样,功夫靠平常积累.摄影记者以摄影为专业,更需要积累文化知识来丰富镜头影像,提高人文素养以体现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乐平市《乐平报》社记者詹晓东,因为拍摄一组当地群众聚众赌博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领导查出之后,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决定把他调到乐平市供销社的一个下属单位。同样,浙江富阳的《富阳日报》记者王军缸因为写了好几篇“出富阳洋相”的报道。特别是1999年11月举报了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假报事件”,有关领导也曾打  相似文献   

16.
摄影曾被称为"科技的宠儿,艺术的弃婴",摄影创作的过程永远都被相机和镜头物理特性的局限所提醒,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法则".比如人文纪实摄影多用广角镜头,28、35毫米,至多是50毫米.400毫米的长焦镜头,大都用来远摄体育图片,自然被认为与人文照片无关.  相似文献   

17.
用眼光发现生活,用镜头记录时代,纪实摄影总能迸射出直指人心的力量。因为用纪实摄影家的人类学眼光,我们得以追忆历史、反思当下。纪实摄影凭借其真实又人文的属性成为摄影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旨在探索什么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发展原因以及它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纵览我国各报刊,不难看出新闻摄影报道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拍摄好新闻照片,要过好“三关”: 第一关,看得出。摄影记者要有强烈而敏感的镜头意识,不仅能从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到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场景,而且知道怎样用镜头去表现它,这是眼力。事实上,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劣势,有些题材和内容是无法用照片表述的。时下,之所以会存在“新闻照片无新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拍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中,摄影记欲将新闻事件通过镜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那么就必须抓拍新闻事件的特征即发挥摄影特写的独特作用。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记在拍摄时,抓住最富有特征、最能感动人的情节加以表现。从一个人物身上或一件事物中,选择它以简练的手法,舍弃题材中一切次要的、从属的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更集中、更细致、更突出地表明主题。另一种则是摄影报道的一种手法,是摄影构图学上景别的一种。摄影记在拍摄取景时,用近距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远拍的方法,让主体局部充满画面,  相似文献   

20.
李振盛 《青年记者》2008,(13):11-14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