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摇滚乐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以其独特的姿态占据着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其风格的划分可谓是五花八门,概念模糊且多有雷同,使不少摇滚乐乐爱好者难以理解。本文就此问题,着眼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英国主流摇滚乐风格,试探性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摇滚乐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反抗种族主义的斗争相伴随.在摇滚乐蓬勃发展的60年代,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都是对种族主义的抗议.本文通过对几位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以及他们的代表性歌曲作品的分析,说明摇滚乐在民权运动时期的表现和所反映的社会心理,以及它与民权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犹如滚石     
摇滚乐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受到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同时,摇滚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受到西方社会学家和文学家的关注。摇滚乐的形成深深扎根于西方的社会与文化,同时它又反映着当时西方文化。摇滚乐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新鲜的音乐形式,还在于它动人的歌词。五六十年代的摇滚乐无时不在流露着与时青年的情感。它针砭时弊,贴近生活,就犹如滚石般震撼着人们,震撼着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摇滚乐表达了对和平、爱、自由的追求,要求性解放和使用毒品,其本身的反叛性与嬉皮士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摇滚乐成了诠释嬉皮士内心世界最好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流派,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20世纪40年代,摇滚乐成为对社会生活历史及生命本身的反思和折射。到了20世纪80年代,摇滚乐开始走向全球化,摇滚的对抗性最终被资本招安,越来越多地被模式化生产出来,成为文化工业中的一个产品。这时,摇滚的自由精神早已被置换,沉重的、深刻的文化表达方式正逐渐被今天的人所抛弃。  相似文献   

6.
摇滚乐作为极具代表性的西方音乐文化在1980年代初登陆中国,曾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但是,在短暂的火爆之后,摇滚乐市场开始冷淡,摇滚音乐发展似乎走向低谷,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摇滚乐在西方的产生、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任何音乐活动只有具备本土化的基本属性,保持并发展本土文化的特殊个性,才能为本国观众所理解、接受.要使西方摇滚乐在中国健康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对摇滚乐的形式和内容作中国化的改造,以强烈的中国特色占领中国市场,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根据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对摇滚乐作中国化改造的重点应该是:以音乐旋律的民歌化改造为整体导向,以歌词的中国文学化改造为思想内涵导向,以乐队的民族器乐化改造为外在形式导向.  相似文献   

7.
摇滚乐产生于二战后的西方(发端于美国),可以说是现代化、城市化高度发达的一个产物。对于摇滚乐的研究,从西方开始一直都是在文化批评、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上面做文章,但却忽略了这个群体与他们生存空间和文化载体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他们与城市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的关系,城市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往往能在这个群体中得到反映。本文是在理论层面和主观认知上的解构,从都市人类学的角度去观察,城市(北京)为何能生成摇滚,在摇滚的话语中又是如何反映这个城市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设计》2005,(3):55-55
摇滚乐又称摇摆乐、滚石乐。它最初是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美国黑人音乐,到50年代初期正式亮相,60年代则风靡西方世界,成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一大主流。  相似文献   

9.
猫王     
《课外阅读》2012,(16):68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Aron Presley,1935.1.8-1977.8.16),是美国摇滚乐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歌手,有摇滚乐之王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猫王的音乐开始风靡世界。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  相似文献   

10.
陈倩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84-584
中国摇滚乐的兴衰是社会意识形态嬗变的写照,本文在介绍中国各个时期摇滚乐特点的同时深入分析其意识形态的变化,力图为中国摇滚乐找出一条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中国,摇滚乐作为舶来品,最先接触摇滚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星族,而是作为接收新文化最快的青年集聚地——高校。那么,让高校学生痴迷的摇滚乐,对学生产生利与弊的影响是什么,在本论文中将研究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科领域中学生的另类概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另类概念的研究一直是科学教育研究一个发展快速且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对国外科学学科领域中学生的另类概念的涵义、特征、来源、作用及其诊断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家在四楼。每当刮西北风时,我家就有“摇滚乐”听了。“摇滚乐”简单、有力,特别是它那葺烈的节奏,像英国的披头士乐队。  相似文献   

14.
摇滚乐作为新时代崛起的一支强大的力量,它的出现是对一些失落的意识的呼唤,是对陈旧社会意识的反叛,是一种在困惑和迷茫中对我们精神家园的渴望。它触动了许多青年人的内心深处,也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抒发个人感情的一种手段。中国摇滚乐在我国发展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但从中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摇滚乐的真正含义与魅力,从而期待着共同努力把摇滚乐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齐佳敏 《文教资料》2009,(23):29-3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二十世纪的著名小说,而其创作时间恰好与美国音乐的重要转变时期相吻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摇滚乐初现萌芽,同时,爵士乐--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象征却逐渐走向没落,这意味着时代精神的转换.而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多次对爵士音乐进行贬批.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深深地感受到他对颓废的爵士乐的厌恶,以及对代表反叛、激进的摇滚精神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摇滚乐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路是非一般艰辛的。它的成长之路非常坎坷,可能是因为它生不逢时,又或者摇滚在中国没有定好它自己本身的位置。它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些照搬英美摇滚乐的东西,但却不是最适合中国普通大众的,甚至可以说,中国摇滚乐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西方流行音乐或者西方摇滚风潮催生了这股潮流与中国本土民间音乐合流。摇滚乐在中国是由头到尾都是西方的东西,摇滚乐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摇滚乐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路是非一般艰辛的。它的成长之路非常坎坷,可能是因为它生不逢时,又或者摇滚在中国没有定好它自己本身的位置。它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些照搬英美摇滚乐的东西,但却不是最适合中国普通大众的,甚至可以说,中国摇滚乐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西方流行音乐或者西方摇滚风潮催生了这股潮流与中国本土民间音乐合流。摇滚乐在中国是由头到尾都是西方的东西,摇滚乐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饭还冷"(范海伦乐队别称)曾经是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摇滚乐迷的超级偶像,因为那时候大部分听摇滚乐的中国人都以为摇滚乐就是重金属,而且还是只有"饭"版一种修成正果。"饭"实在是太牛了——既澎湃又好听,既炫技又柔情。对于一个希望宣泄精力和不满的年轻群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选择呢?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以来,台湾形成了一个学术背景各异但在原有学术领域均有所建树、转而从事另类生命研究的学者圈。他们在采用另类视角和概念从事研究的同时,又在进行使这类研究体制化的努力。受访者宋光宇是这个圈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访谈者在研读受访者作品的基础上,从不同于受访者的立场出发,提出了系统的中性问题,受访者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他进入这个另类研究领域的过程,这个圈子对于生命概念的理解和研究进路,以及他们为之做出的体制化努力。  相似文献   

20.
冯汝汉 《高中生》2013,(7):10-11
他们是摇滚音乐的热爱和传承者。自20世纪80年代,崔健在中国内地吼出第一声摇滚乐始,到梁博用它喊出心中的梦想、站上《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台,摇滚这种舶来的音乐表达方式被他们代代相传,成为鼓舞无数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走近这群执著的摇滚接力者,聆听他们对摇滚乐的坚守,了解他们的音乐态度,我们也许会从中获得警醒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