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创造出以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瑰宝——民间传统戏曲,这离不开使其生存发展的良好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揭示三门峡地区传统戏曲产生和传承与其人文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民间戏曲是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艺术的发展从未中断,延续这一传统的正是民间戏曲传承。我们探究三门峡民间戏曲流动的生活状态,勾画民间戏曲存在面貌的基本轮廓,搜寻民间戏曲发展的脉络线索,也是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扎实践行。  相似文献   

3.
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厚的民间戏曲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宁波民间戏曲文化濒危,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在对宁波民间戏曲文化的现状进行描述的同时,提出了保护民间戏曲文化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52-153
地方戏曲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农村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舞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本来就扎根在民间的地方戏曲的积极参与。然而,目前地方戏曲在新农村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其中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戏曲艺术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演剧形态以及新民间语境下观众群体的审美心理等。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但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向农村观众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剧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民间戏曲资源丰富,是河南人民生生不息、辛勤耕耘、不断发展的印证,同时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河南省的民间戏曲传承发展遇到了受众流失、资金断裂、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民间戏曲的发展。开展民间戏曲调研,实现民间戏曲内容创新,注重品牌创建,形成品牌效应,并恰当利用新兴媒体传播民间戏曲,使得民间戏曲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琴戏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戏曲之一,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价值。柳琴戏虽然被列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戏曲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社会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被更多的人所遗忘,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从柳琴戏的发展起源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柳琴戏的独特艺术特征,展现其艺术之美,最后就柳琴戏的历史传统和时代变迁分析,进一步揭示社会力量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统戏曲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人来扮演角色,包含了舞蹈、文学、武术、音乐等各种元素。传统民族戏曲、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基础,歌剧戏曲化风格也成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传统戏曲不仅是从音乐风格影响我国民族歌剧,还包括了剧本演绎、演员表演、舞美设计等歌剧整体风格上的戏曲化,这也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传统戏曲唱腔中的板式、地方唱腔特点以及舞台假定性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索未来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武安花灯是流传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武安镇许家弯一带的传统民间戏曲.这种灯戏起源于牧童的游戏,后发展成为祭祀和闹新春的民间戏曲.武安花灯有故事情节,有较为固定的人物角色,有丰富的表演曲目,有简便大方的舞蹈动作,是乡民天神崇拜的文化遗存,也是传统民间娱乐、祭祀活动的宝贵遗产.课题组通过对武安花灯表演方式、音乐形态和舞蹈特征的调查研究,尝试阐述这种古老戏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例证和分析来阐释武安花灯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0.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商洛花鼓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前,商洛花鼓戏传统戏种在商洛民间的活动非常活跃。建国以后,随着“戏曲地方化”向“戏曲都市化”的转变,商洛花鼓戏的传统和生存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戏剧活动进一步减弱,剧团国家化虽然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并积累了新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花鼓戏民间观众群的萎缩,导致此种艺术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与建国以前的生存状况相比较。商洛花鼓戏传统剧目及运用、表演形式、表演场所与动机、艺术形态变化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保护花鼓戏传统、重建花鼓戏生存空间、有效发挥剧团的作用应当成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戏曲剧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这些剧种多数是根据其发源地来命名的。中国幅员辽阔,几乎每个地区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甚至一个地区里都会有多种戏曲剧种流行。每逢有重大喜事或民间节日,人们总是喜欢观赏几场热闹的戏曲。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民间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要内容。河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工艺美术更是其中的瑰宝。保护和利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承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对民间工艺美术最有力的保护,也是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处中国南北交界,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戏曲资源,当地流传的传统戏曲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的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发并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而言,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保护城市民间信仰、促进城市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南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民间音乐种类齐全,极具特色.南阳的传统民间歌舞是集歌曲、舞蹈、器乐为一体,融有说唱、戏曲表演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当前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在大众传媒极其繁盛的传播环境下,积极研究其生存、发展、传播,不仅可以丰富河南民间音乐的内容,有利素材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使南阳民间歌舞音乐在当代传播环境下有效得到传承与保护,对于建设南阳和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稀见戏曲剧种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研究的三个维度:"本体研究"生态研究"和"文化研究",既有对戏曲本体的精细考证和艺术审美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田野考察和对策研究,还有对作为"生活文本"的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活性特征和文化意义的凸显.对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安徽戏曲文化的知识版图,也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茂腔是青岛西海岸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最初形成于民间哼唱的小调,目前已经成为独特的地方戏曲之一。茂腔,早期仅由农闲时候的小戏班沿街传唱,逐渐发展出具有职业性质的茂腔剧团与艺术传承中心,定期演出与宣传。茂腔的职业化,体现的不仅是戏曲自身的发展,还是戏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过程。茂腔的发展,在具备职业化与专门化的基础上,仍需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和价值观的引导。西海岸地区的茂腔艺人着力改编传统戏剧、培养年轻艺人、挖掘茂腔理论,使茂腔保持生命力,将传统地方戏曲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