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有的闪耀着严肃理性的光辉。她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令人深思感慨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宠儿》(Beloved)是她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爵士乐》和《天堂》),也是她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该作一出版就受到普遍赞誉,并使得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将黑人音乐元素引入文学创作中,在其创作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中,借用黑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即重复、召唤应答和即兴发挥等技巧,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从爵士乐多种乐器的即兴演奏和演奏方式的即兴变化两个方面体现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和叙述方式的多变性,全面系统地阐释着小说的爵士乐式即兴叙述特征。《爵士乐》成为反映美国黑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一曲爵士乐演奏。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小说中宠儿的多重模糊身份一直使读者感到疑惑。本文通过对宠儿身份多重性的解读指出《宠儿》与《爵士乐》之间存在互文性,同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本的明确终极意义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主义思想,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8.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9.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宠儿》是重建美国历史的里程碑;《宠儿》独具一格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策略确立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美.莫里森在当今美国文坛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2.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写作技巧,通过宠儿,十八年前塞斯被迫杀害自己的襁褓中的女儿,对塞斯一家人的萦绕,以及塞斯对于过去那段历史的重新记忆与认识,揭露了黑奴制对于这个黑人社会所带来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于1987年发表的《宠儿》是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评论家对《宠儿》的主题、语言、人物、象征及叙事视角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就目前的评论资料来看,很少有评论家对《宠儿》的新旧译本进行比较,因此,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对《宠儿》的新旧译本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的非洲裔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宠儿》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16.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7.
小说《宠儿》是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它充分反映了莫里森的写作才华和艺术特点。该小说采用了欧美文学中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如灵活变换的聚焦,碎片式的叙事时间,同时也寻根美国黑人文学传统,如口述文学传统,民间民俗传统等。正是这种美国黑人文学传统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创造性结合给了《宠儿》无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裔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的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意象对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态深有影响。自然有疗救、慰藉、庇护等作用,是黑人精神的栖居之所。莫里森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灵性,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佼佼者,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刚刚问世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1978年,莫里森凭借《宠儿》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被誉为是美国黑人历史的里程碑。评论家们从各个方面就这部小说进行不同的解析,比如小说备受争议的主题,丰富的语言等等。小说中,莫里森运用多种叙事方法为读者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重复自己为奴的命运,一位黑奴母亲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讨论《宠儿》中多元叙事策略的运用。文中主要介绍了作者托尼·莫里森的背景、经历,以及《宠儿》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角色,分析小说中对于叙事策略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了这些叙事策略在文学上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