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基础教育阶段一些教育因素的缺失,大多数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地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为: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新工艺、劳动新形态的持续迭代,呼吁高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应指向深度学习,提高学生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和劳动新形态的能力。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导向剖析高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特征,审思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状况,发现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深度学习理论下高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即制定“双线并进”的教学目标,整合“理论+实践”劳动教育内容模块,指向“知行合一”的体验互动式劳动教学过程,实行全方位、动态化、持续性的劳动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3.
陈瑞  梁富一 《文教资料》2008,(22):154-156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既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二者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着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表现在:重理轻文的偏向;重实用轻修养的偏向;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的偏向;教育者对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认识不足等.本文通过对人文教育缺失现象的分析,提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理路: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基础知识教育;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计体系;加强文、理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大量开设选修课;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4.
黄海琳 《广西教育》2009,(22):50-51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四重四轻”的问题,即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学习,轻直接经验获取;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这些问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累、很难。因此,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更侧重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太注重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导致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学生因缺失学习能力而对教师产生过分的依赖,学生很难自觉学习,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加重了学习负担,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把这种传统教育的目标称之为"学会",即是一种适应性学习或维持性学习,它重在对知识的接受和积累,重在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良好、优美、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情烦躁,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也难以养成优良的品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何创设一个优良、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级 《学子》2011,(9):28-29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因素并获取众多信息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开数学学习的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前小语教学重自主学习轻自主发展、重以读为本轻以读促悟、重思想教育轻教育艺术、重迁移训练轻迁移策略、重现代媒体轻媒体效益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深化小语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纪之交的小语教学改革正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小语教学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因材施教,这样才会取得小语教学的高效率、高激励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在传统的政治课中,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一堂课,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总怕浪费了时间,讲不完课,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显然接近于零,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必须改革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学教育存在的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认识,轻方法.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改变上述状况提供了平台.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应加以提倡.  相似文献   

11.
张木忠 《考试周刊》2014,(46):189-189
<正>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提倡自主学习,课改内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然而,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  相似文献   

12.
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中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应以中学生内在品格的着力塑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行为习惯规范养成的制度保障、德育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德育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为路径,尊重学生个体特质,立足学校特色,真正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去。  相似文献   

13.
当前,针对小学生所开展的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存在社区教学缺位、家庭教学忽视、学校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将基于劳动教育视野探寻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劳动教育对于行为习惯培养的积极意义,研究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重点探究基于劳动教育视野下对小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其强化行为习惯培养的科学性、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科学》2020,(Z1):163-164
"生命重于泰山",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重大工作,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弥补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缺失,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这不但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而且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本文就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做简要的分析,一个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规范行为习惯,改变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二是要学校与家庭安全教育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安全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邰祥林 《成才之路》2011,(14):62-62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良好品质是可以养成的。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教学融洽,也能使学生受用一生。良好品质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包括正确的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流、为人处世等习惯。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漠视以人为本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复归,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教育理念偏颇、教育过程人性化缺失、教育保障机制跟进不足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重工具轻目的、重教育者意志轻育人功能、重教育价值的崇高诉求轻世俗生活的金景观照等漠视以人为本的问题。对此问题加以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毛永生 《时代教育》2010,(9):196-196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根据当前实际,急待解决的是如何加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避免简单的空洞的说教。让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形象,让中学生听的入耳入心,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文章通过阐述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主要表现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意义,并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总结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如从班级环境、自习纪律、课堂氛围、学习方法和作业监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班会活动课和节假日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帮助青少年在自律中获得自由,在奋斗中向阳成长。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体系,轻实际等问题。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通过开展劳模访谈、劳模进校园、建立劳模育人基地和开通劳模育人微博等形式可以改善当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