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的时候,每当自己惹了“祸”,当爹的总是不问前因后果就先揍一顿屁股;过后当娘的又疼心疼肝地给揉那屁股。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揉屁股”的新闻报道是会经常出现的,不过往往是“爹”“娘”身份合一。譬如,今天甲地因严重私挖乱采,造成重大污染而被新闻媒体曝光;几天后,新闻媒体又报道说,甲地如何吸取教训,全力以赴抓整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算起来,我用双手揉腹已有10年历史。头几年是时断时续地揉,尝到甜头后便每日坚持,终年不辍。俗话说:“人到四十,肚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是谈专门的知识性散文,而是要谈谈在抒情散文中揉进的知识性。所以说是揉进的,是说写进散文的某些知识性的文字与整篇散文的立意,与前后段落的衔接都很得体:既从内容上丰富了散文,又不影响抒情性,既扩大了知识领域,又不破坏散文的整体美。可揉进的知识性是多方面的:地理的,风俗人情的,科技的,生产的,医药的,历史的,自然风物的,等等。从一定意义来讲,揉进散文中一点知识性,与散文中缺乏一点知识性,关系到一篇散文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当然,这是在抒情散文写作过程中穿插进去的,而不需要系统地去写某一方面的知识。《盐乡杂信》(阿英)向读者介绍了“削盐”: “当太阳把盐已经完全晒到土面来了,盐民们便相约的去削盐。……他们的第一道手续是‘削灰’,所谓‘削灰’,是用‘削刀’,把浮面的一层土刮  相似文献   

4.
晓言 《中国广播》2005,(4):60-60
“糅”“揉”,字形相似,读音相同,都读róu,但字义却不同,不宜混用。下面的两例中,“糅”和“揉”都用错了。1.“她的业务很熟练,能把零碎的只有一两秒钟的,一段段不同的音响揉合在一起,做成非常精彩的节目。”这里的揉合应为”糅合”。2.“什么叫贴饼子,就是把玉米面或小米面团糅成长圆形厚饼,贴在锅的周围烧熟了的饼子。”这里的“团糅”应为“团揉”。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人看来,纪检监察部门有职有权,纪委书记是“热门”职位;史志档案部门无权无钱管“死”档案,史志档案局长是“冷”岗“闲”职。可在梅小平局长眼里,他认为都是一份工作,“热门”有热门的苦恼,“冷岗”有冷岗的快乐。梅小平同志是2009年12月从武陵区纪委副书记岗位调任区史志档案局长的。  相似文献   

6.
绿林学校     
张作霖名声大噪,成为奉系军阀首领以“奉张”称雄于北方,叱咤在民初的政治舞台。穷苦出身的张作霖最不愿意被人提及早年落草当“胡子”的经历。在袁世凯任总统时他是海陆军奉天大元帅,他身边的军官大多是名校毕业,随便谁拿出的文凭学历都叫得响,只有他是土匪出身。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宴会,一些军官便以文凭、学历来戏谑他。  相似文献   

7.
“他这人仇富。”在艾绪强被判决死刑前后,警察、检察官、法官、受害,包括众多媒体记,几乎所有接触这个案件的人,都这么说。而几乎所有的媒体以及网上的帖子,都把“仇富心理”当作一个话题重新讨论。这种讨论一度超越了艾绪强制造的王府井血案本身。 但有谁真正追寻过这起血案的社会和个人根源?有谁去关心过艾绪强的生活?有谁去探寻过他的人生和心灵轨迹?2006年5月,艾绪强一审被判处死刑。穿过层层血幕,我们看到的是这种在仇富心理掩饰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恐怖主义的破坏性。[编按]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份,桃城区一位听众反映,自己过户宅基地的树木被原户主砍走,由于原户主有关系,乡里村里都偏向他。我们在采访村里的副支书时,对他的解释有点不认同,在提问时不由自主声音有些高,语气有点急躁,这位副支书一听扭头扬长而去,边走边嘟囔:“你们爱问谁问谁。”采访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一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老人现年63岁,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叙的烈士张贵生姓名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税务干部还带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件。我们很快找到了张贵生。他说,他入伍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营九连,与李玉安、邢玉堂、井玉琢等人在同一个班。当时,我们觉察出“三营九连”,与魏巍所写的“三连”不相符。张贵生解释说:“九连在三营即第三连”。张贵生向我们详细讲叙了书常站战役(即松骨峰战役)战斗经过。我们看了张贵生头部,确有不少伤疤。在他的臀部有一个乌黑色深窝,他说是取弹片留下的“纪念”。初次采访,使我们增添了信心。采访组  相似文献   

11.
灌水的乐趣     
在如今的高校里,如果有谁还不知道BBS,那他肯定会被视为异类。借助于网络的力量,BBS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新型的交流媒介,它在信息发布、情感交流和休闲娱乐等诸方面的迅捷与方便令很多人着迷。即使在平时交谈时,我们也已经习惯于蹦出几个如“分特”、“报告”这样的词汇,BBS已经完全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失败     
首先讲个故事。有个人在走路时,一不小心把一个很珍贵的茶壶摔了个粉碎。可他连头都没回,依旧走他的路。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被摔碎了,也不回头看看!’”他答:“既然已经摔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类似故事中的那个“茶壶”一样珍贵的东西,谁的心中都会有。它或许是你苦心经营已经成熟的理想,或许是你多年来孕育出来的希望。它被摔碎了,谁都会痛心疾首、顿足捶胸的。然而,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即使你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也于事无补。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处处都会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泰然处之的。世界著名的话剧演员波…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14.
张祖 《湖北档案》2005,(11):42-43
被人们誉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的王淦昌,是中国核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就是这样一名让人啧喷称道的闪光人物。他的思想光芒并没有因为其学术成就而被掩盖。他与妻子吴月琴女士从“父母之命”到相知相守的经历,直到今天都让人怀念。然而,这对曾长期厮守的“名人”,他们最初的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他们身止还曾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报业的危机     
“彗木之吻”已经证明我国古代的“杞人”其实是一位伟大的先哲,他的“忧天崩忧地坠”的“杞忧”,是伟大的科学预见。地球人类必须从现在起就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类似的“太空之吻”在我们生活的星球发生。地球人谁愿意重蹈恐龙种群灭绝的史前悲剧呢?作为一位同报业有紧密关系的作者,笔者今天在这儿也想忧忧报纸,谈谈报业的危机。想来不会再被讥为“杞忧”吧!  相似文献   

16.
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从事过7年广播编采工作,若按时下某些人的算法,这属于“末等记者”。但是,若“不招灾不惹祸”,这倒也是一个高雅、平和、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我不愿做一个缺少激情、麻木不仁的记者。所以对许多事爱钻个“牛角尖”。巴彦县康庄乡永进村农民李新活,是公认的庄稼院的好把式,可就是对“一些事”看不过去。见有人毁树,他管;见有人以权谋私,他管。总之,凡觉不公的事,他都管。人称他为“不吃皇粮的纪委书记”。于是,某些人开始变着法子“拾掇他”。使他背了许多罪名。李新活到底像有些人说的是个“刁民”,还是确有冤屈?我决心探个究竟。三伏天,找一个人跑到乡下,开始艰苦细致地采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3,(5):12-13
在数据通信领域,中信集团信息技术总监殷一平是国内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之一,他曾担任原中国电信数据通信局局长数年,在任职期间,致力于推动数据通信业的发展,他推动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他认为数据通信是电信业务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而做好数据业务关键是为行业、企业用户开发出可行的应用,他认为谁能够抓住大用户,谁就能抓住数据业务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档案工作与自信心冯舫女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碰到的一些事。春节回家,被人间及工作单位,当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局”时,对方吃惊他说:“你怎么会到那里工作?”言外之意,颇为惋惜。回来后与人谈及此事,有一人竟深有感触。他也是新到档案系统的。他苦恼他说:“我...  相似文献   

19.
最初被周雷感染的是他聪慧、平易和难得的沉潜个性,在浮泛而喧嚣的媒体中,不事张扬也没有不经意间的得意与傲慢,周雷勤奋而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在他英俊的外表下分明是一种生命的悸动和志存高远的信念,他说“工作是快乐的”。在中国最前沿的财经节目《中国财经报道》中,周雷默默耕耘着,他的主持风格被资深电视权威郭景哲评价为“亲切自然,很有魅力”。2000年11月《东方时空》全面改版的时候,谁将成为新的主播成为全国媒体的悬念。当周雷的名字出现在新“时空”,成为八大主播之一时,他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作为…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几年里,“树碑立传”成了“大逆不道”的同义语,一个很难听很可怕的字眼。一提谁在为谁树碑立传,谁就会被认为是三反分子——被“树”者,“心怀不轨,妄想取而代之”;“树”人者,“本是同党,早有预谋”。撰写革命回忆录成了一大禁区。后来清楚了,“四人帮”这样干的目的,是要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许树人,是为树己,如此而已。其实,任何一个民族,一个阶级,都懂得为自己的英雄人物树碑立传,并以此构成其民族史、阶级史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