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许多优势条件。系统构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实验实践课程为主的基础层面,以校企合作、专业实习为主的提升层面,以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和毕业论文为主的综合层面和以校级创新创业平台、校友计划为主的支持层面;并以项目运作为核心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打造项目运作式实践教学模式,从框架到内容均立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是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的总要求。湖南工业大学实施的“绿色包装与安全”特需博士项目服务于“包装强国”战略,实行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在目标、行动、保障和评价体系上实现整链条、结构化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紧密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该项目的特点为:以全面系统创新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外驱力、以建成学术创新文化为内动力,以期为行业背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大学建设创新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州政府公共财政削减和教育需求等推拉因素作用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了以创建“新美国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改革.在组织架构上,它对各校区功能进行再定位,并在学院层面实施强调配合的“学院中心式”变革;在具体的创新创业举措上,该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位项目,搭建各类平台和开拓资金渠道,连接大学与市场之间的技术转化通道.经研究分析发现,该校的创新创业具备发展目标定位明确、合作及改革全面系统、资源多样和体系完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遵循“设计螺旋架构、强化内生驱动、搭建螺旋网络、实现螺旋保障”的融合机理。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的作用机制,应积极探索以理念融合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课程融合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专业融合为点的结构性融合、以项目合作融合为体的社会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文章还从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体系、激励体系等层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为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构建了跨学科项目式“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一体”是以育人为主体,指向创新素养培育。“两翼”是以学校特色教育为一翼,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特色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国家课程教学为一翼,基于国家课程开发学科融合课程,实施“国家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通过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开发特色主题课程和优化项目探究活动等具体途径的实施,在实现学生“理论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转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周颜玲  袁娜  张琦 《江苏高教》2024,(1):97-102
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是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软硬环境,其建设集人、项目、管理为一体,是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视域,厘清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现状、功能定位及发展困境,从确定有效目标、坚持开放发展、规范过程管理、有偿合理收费、实现特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基地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专创融合、校企协同、导师团队建设、创业资金、收费及使用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服务体系等层面探索有效建设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可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在组织管理体制层面,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确保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有益于协同创新;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协同创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理念的争论———是“象牙塔”,还是为社会服务,一直未有定论。滑铁卢大学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在处理大学与社会关系上,其体验式教学、创新孵化平台、合作教育、科技园、对外服务的成功,给了我国大学以启示:以创新为灵魂,坚持全面持久的创新;坚持自身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跨界合作;以创业为追求,培育创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各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方案得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缺乏互动机制和实践平台、合作培养体系不完善、双方合作缺乏项目的依托等问题和不足。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数据平台、构建培养创新实践机制和体系、依托创新型项目发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以及企业三方的资源深度融合,成立集学历教育、工程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实体,实体以服务其产业链企业为目标,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制订并优化政策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人力资源机制、运营及管理机制等。教育实体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也填补了高职校企合作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竞争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寻求职业技术院校的转型发展,中国台湾地区启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将"创业教育"列为重要的推动策略。在此策略推动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转型为台湾地区第一所"创业型大学"。目标导向彰显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型大学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创新创业学程和创新创业育成"五部曲"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发展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校际合作,拓展创业型大学的国际化视野;积极推动产学合作,实现真正的创业实践。该校的实践探索能为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特色化办学是创业型大学的必由之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养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这些举措将促进中国高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必须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实现企业生产和高校教育有效对接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以运城学院安科智能管道协同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为例,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平台建设的合作机制及下一步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我国大学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研究表明: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良好的制度环境、实验室内部的学科交叉合作、实验室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技术转让、合作研究项目、共建研究机构、人员交流培训、信息与设施的共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其启示在于:大学的协同创新需要建立多元化、网络化的合作机制,政府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产学研创新主体一直未能寻找到协同之路。互惠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协同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在委托-代理框架下,互惠性要素的植入证明:互惠偏好可以使协同得到圆满实现,与理性合作相比,互惠性合作可以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的收益。研究结果在理论上证明了协同效应在产学研中的存在性,进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分析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能力驱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信息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结构,实现了课程内容结构、资源形态和学习支持服务的立体融合,探索了大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多项成果,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属地中小学课后服务普遍存在的专业人员不够、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现实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在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以教育集团为实践载体,在三方主体协同合作中,充分发挥师范大学资源高地优势,建构并实施了“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三位一体课后服务协同保障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现实需求,引领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科研水平,也为创新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欧洲校企联合博士教育项目发展的背景、动机、类型与内容.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建设进程中,大学与企业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诉求,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博士生教育项目,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并为博士生课题研究、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学、企业和博士生三方的共赢.这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与产业的合作是瑞典国家创新的主轴,具有明晰的法源基础。其三螺旋的制度安排在瑞典大学层面上的反映,一是构建以大学创新领导部门与大学控股公司为主体的产学合作支持体系;二是通过互动策略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联合行动”→“密切关系”的大学与产业互动进程的展开。以瑞典的观点与经验为镜鉴,我国大学与产业的合作首要之举是加强以国家立法与政策规范为主要途径的顶层设计;作为知识与技术转移最重要的主体,大学则应在组织结构上发展出相对完善的产学合作支持体系,开发并合理运用适宜的互动策略体系,以提升在产学合作中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开放大学提供开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开放大学“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与开放大学教学方式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江西开放大学为例,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学校自身和微观层面的任务落实这三个层面梳理开放大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逻辑,通过研究确定开放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机制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建“一元固本、双轮驱动、三维覆盖、四位共建”的开放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坚守、坚持校企合作开放交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的开放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