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未政潮与预备立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未政潮是晚清一次大的政治风波,它与预备立宪运动同时发生。政潮由岑春煊、瞿鸿等人掀起。他们联络海内外立宪派人士,密谋策划,企图借立宪之机推倒庆亲王奕和袁世凯。而庆、袁则利用慈禧仇视维新党人的心理,称岑、瞿发动政潮的目的是勾结维新人士,“为归政计”,促使慈禧倒向庆、袁,罢免岑、瞿。但政潮之后,慈禧对北洋亦加深了疑虑。她借政潮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大力扶植满清皇族,使满汉矛盾全面加深。丁未政潮是预备立宪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丁未政潮是影响晚清政局的重大事件,在袁世凯的操作下,清流派一败涂地,但北洋派也并未得胜。政潮造成了亲贵掌权的出现,间接导致了皇族内阁的产生。同时,政潮的结果使得政局更加腐败,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3.
庚子西狩,岑春煊勤王有功,慈禧恩之。迨新政开启,封疆大吏岑春煊以近代功成登上地方官僚之翘楚,有资抗衡北洋袁世凯,史有“南岑北袁”之说。丁未年,岑春煊骤然北上,扛起清流大旗与京师奕、袁白热会战。却走上了党同伐异的死路,终以岑瞿开缺结束。台后之慈禧坐视政争,借力打力,致使丁未两党元气大伤,实无胜家。端详丁未四月间,慈禧对待岑春煊态度由亲到疏的转变,看似受人挑唆,实则事发多端,有深刻因由值得细呷。  相似文献   

4.
<正> “丁未政潮”是清末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大暴露,也是满清皇朝土崩瓦解的大预演。一方以庆亲王奕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为首;另一方以军机大臣瞿鸿璣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为首。双方了争夺清朝廷的实权,互相倾轧,交相攻讦,最后酿成了1907年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 1900年,八国联军蹂躏中原,攻陷北京,曾经因为有点“火气”,而“开罪洋人”的慈禧太  相似文献   

5.
清统治集团的君主立宪论与晚清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廷于1906年后进行的预备立宪活动,是继洋务运动、庚辛新政后的最后一次改革自救运动。关于清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君主立宪问题形成的不同认识、议论及其实质,拟另文专论,本文仅就清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君宪论对当时政局的影响,试作管蠡之议,不妥之处,恳望师友匡正。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坛官场黑暗 ,贪污腐败成风。岑春煊作为后期清流派的主要成员 ,以肃贪惩腐闻名于世。他的肃贪经历和成败反映出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下依靠人治而非法治肃贪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艰难性、随意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坛官场黑暗,贪污腐败成风。岑春煊作为后期清流派的主要成员,以肃贪惩腐闻名于世。他的肃贪经历和成败反映出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下依靠人治而非法治肃贪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艰难性、随意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政”及“立宪”。晚清的三次“自救”,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战略步步深入、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勾结;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清王朝统治逐渐削弱;中国资本主义和新思想由产生到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晚清三次“自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四川近代化起步于20世纪初年,与晚清新政改革关系密切。晚清四川新政改革在全国各省区中进行得较快、较好,这又与四川总督锡良锐意推行新政改革不无关系。锡良,字清弼,1853年生,蒙古镶蓝旗人。1903年到1907年在四川任总督。锡良是一个既忠于清廷,又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爱国思想,力图有所为的官员,他与晚清大小“罔顾公益,泄沓因循”,“侈言振兴,而形式精神”的庸吏陋儒形成鲜明对比。1903年,锡良被任命为四川总督。他到川伊始,即厉行新政,锐意改革,“以课吏为图治之本,练兵为弭患之方,筹款以裕图度支,节用以恤民力。”使晚清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四川社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忽略了清代各种文学流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为那些存世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文学流派只是古代文学的浮光掠影,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阳羡派词人处在明清易代之际,心头有国破家亡之感,有故园黍离之思,这种感与思形之于文字,影响直抵晚清,而晚清又恰恰是现代文学的奠基。所以我们探讨阳羡派给现代文学造成的间接影响是极有意义的,本文着重探讨了阳羡派理论先行与精英意识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加快了中央集权的步伐,中央与地方之间暗潮涌动。清室集权的成果却为地方实力派袁世凯集团所享有,这是导致清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加快了中央集权的步伐,中央与地方之间暗潮涌动,甭室集权的成果却 为地方实力派袁世凯集团所享有,这是导致清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岑春煊,清末民初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有“南岑北袁“之称。因“屠官”,与张之洞“屠财”,袁世凯“屠民”并称为晚清政坛的三大杀手;岑春煊一生复杂多变,又以“多变”著称。对此,世人褒贬不一。以往文章在其肃贪、反袁上多有论及。现从岑春煊多变的原因来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对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清初裁减存留钱粮的措施为清代财政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清蒋良骥《东华录》所载,而《清实录》及其他官修史籍竟只字未及。清廷不仅裁其可裁者,而且又将其不可裁者亦大量地裁减,这使清廷不被加派之骂名,而阴收加派之实惠。裁减存留钱粮,导致地方财政空虚,官吏奉禄不足,以及贿赂公行、贪风日盛和私派日增等一系列问题,于是,雍正二年遂行“耗羡归公”制度,使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裁减存留钱粮和耗羡归公,都是一种变相加派,有损清廷形象,故《清实录》对此“讳饰净尽”。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00年秋,俄国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借保护中东铁路之名,军事占领东三省。清廷迫切希望尽快收复东三省。1901年1月至3月,中俄关于交收东三省的谈判以破裂告终。影响谈判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俄国坚持独霸东三省的阴谋计划,不肯妥协;二是杨儒在谈判中据理争辩,不辱使命;三是日英等国的干预以及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的反对。这些在杨儒的存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彷徨中的清廷最终决定拒签俄约。俄国迫使清廷签订俄约独占东三省的阴谋终未得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孙中山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进行了比较。两次改组都是国民党在困境中的自救活动。孙中山着重于把党建设成改造国家之势力,并形成了以之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改组派侧重于国民党自身内务建设,却犯了头痛医头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终于使改组国民党成为泡影。作者指出,国民党相继两次改组表明中国国民党是个复杂、软弱、动摇的中国社会政治集团,改组派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局限,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伍廷芳是晚清时代系统接受西方现代法学教育并取得律师资格的第一人。同时,他又长期在清廷任职,官至二品大员。在"清末新政"中,他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直接参与了推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现代化的"修律运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