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2.
《老百姓》作为《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办报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副刊,始终坚持"为人民"的办报宗旨,采用多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主张.时事童谣作为宣传抗战和保持抗战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民众动员的最好载体之一,"运用群众形式反映群众内容",体现了刊物思想动员的高度自觉,践行了"群众性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抗战日报》是抗战时期在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份"忠实地负责指导与记录鲁西北的抗日战史"的报纸。毛泽东曾为该报题写报头。为了扩大抗日宣传,1937年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了《抗战日报》油印版。办报宗旨是"建设抗战文化,肃清汉奸言论"。初创时期,只是一张刻有3000多字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时新  杨淼 《新闻传播》2023,(18):26-28
桂林《救亡日报》专栏“读者论坛”以抗战为主题,发动来自广西各行业的读者来函提供话题,引导大家开展讨论。专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除了读者对话,专栏还通过编读问答的形式,回复读者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发挥专栏动员抗战、舆论监督以及化解个人困扰的作用。“读者论坛”专栏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让读者抒发己见,体现了群众办报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开始。可是,蒋介石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军事上不断骚扰我八路军、新四军;在舆论上颠倒黑白,千方百计封锁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为粉碎蒋介石的舆论封锁,唤醒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起来抗战,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湖南创办一份宣传抗日的报纸。在长沙创办报纸 1938年1月,田汉、廖沫沙与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商议,将报纸的名称定为《抗战日报》。社址设在长沙皇仓坪的一座电影院楼上,计划内容和形式大体与上海的《救亡日报》相似,是作为《救亡日报》的姊妹报出版的。1月28日,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日,《抗战日报》也于那天正式创刊。在创刊号上田汉亲自撰文,纪念淞沪抗战,其中还特别写到参加过淞沪抗战,时任湖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迁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之所以能成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与它出色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是分不开的。它那洞瞩机先的社论,和丰富多彩、文字以短见长的副刊,更是引人入胜。去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当年《救亡日报》的几位老同志,聆听夏衍、廖沫沙、林林、高汾等同志对四十年代在桂林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收益匪浅,特此记述如下,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迁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之所以能成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与它出色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是分不开的。它那洞瞩机先的社论,和丰富多彩、文字以短见长的副刊,更是引人入胜。去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当年《救亡日报》的几位老同志,聆听夏衍、廖沫沙、林林、高汾等同志对四十年代在桂林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收益匪浅,特此记述如下,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卓亚  郭永虎 《传媒》2023,(10):87-89
《东北日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党政宣传、舆论引导和群众动员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东北日报》在发行期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报特色,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东北日报》的办报特色加以分析,以期对当今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晋绥日报》初名为《抗战日报》,是晋绥边区机关报。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是党和边区军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其忠实践行党报姓党的办报方针,在积极探索报刊大众化的传播策略方面积累了地方化办报、副刊践行群众路线、语言本土化、杂志化编辑等重要办报经验;其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办报宗旨对当下新媒体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周报》(1939-1941)是"孤岛"时期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文委为重建抗战宣传阵地而创建的综合性刊物,在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抗战力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周报》刊登了近800则图书广告,这些广告或反映出版信息,或强调图书特色,或预告新书市场,内容覆盖面广,体现了强烈的救亡和反侵略色彩.作为传播媒介,《上海周报》图书广告不仅有促进销售和塑造品牌的作用,还重点宣传抗战思想,为抗战鼓与呼.  相似文献   

13.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14.
黄今 《今传媒》2021,29(4):69-72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在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救亡漫画》为阵地,漫画家们在淞沪会战期间打响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场"漫画战",通过"唤民心,凝民志,聚民力"的方式建构国家认同感,以"轻"形式传递厚重的家国观。漫画家们执笔为刃,在舆论场打响的这场"漫画战"不仅有效动员了群众,而且也为这个特殊时期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报刊主编。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这些报刊,在争取人民民主运动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重大作用,对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建设、进步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创刊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十一月十二日沦为“孤岛”,十一月二十二日停刊。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在广州复刊,十月二十一日广州沦陷后又停刊。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辗转到桂林复刊,一直坚持到皖南事变后,于一九四一年三月一日被国民党政府封禁。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十月二十四日又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发行。《救亡日报》在它生存的二年多时间里,办办停停,数度起落,这种艰难多磨的遭遇,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算得上是少有的了。  相似文献   

17.
1940年我在桂林,时值抗战中期,此时桂林已形成西南的文化中心,文化人云集,报刊及出版社、书店等事业颇见兴旺。在报业中,《救亡日报》是最受读者欢迎之一种,这张报纸版面八开,但分量厚重,很多文化人在这里写稿,单以报纸的副刊论,便有林林主编的《文化岗位》、欧阳凡海主编的《批评与介  相似文献   

18.
《石嘴山日报》创刊于1988年1月1日,经历了由四开四版周一刊、周二刊、周三刊到四开八版周五刊、四开十六版周五刊的艰辛发展历程。自创刊之日起,《石嘴山日报》就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涮、可持续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提供着强大的舆论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众传播学开始注重报业媒介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并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和谐语境的视角对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同的诸种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伊犁日报》创刊于1951年7月1日,是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日报,用哈萨克、汉、维吾尔三种文字出版,其中汉文版为每周六期,对开八版,哈萨克文版和维吾尔文版为每周五期,对开四版。《伊犁日报》的发展是伴随着祖国前行的脚步,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后,迎来了今天的辉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纪元。《伊犁日报》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以往的优良办报传统,坚持"面向农牧区,面向工矿,面向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