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美国第一位驻华大使蒲安臣,对晚清中国外交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万国公法》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礼仪制度的近代化,加速了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使晚清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晚清外交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历史意义,其地理分布和区域风气影响是研究这一人才群体的重要方面。近代广东乃晚清外交人才之渊薮,湖南、安徽两省人数不多却充分证明了晚清两大幕府对中国近代外交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奕是推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先驱。在他主政期间 ,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 ,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意识的启蒙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渐变。  相似文献   

5.
郝淑霞 《教育评论》2012,(4):132-134
晚清时期,语言障碍曾造成中国对俄外交困境。京师同文馆俄文馆为了适应中俄外交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主要以培养对俄交涉的翻译、外交人员为目标,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俄文外交翻译人才,在中国俄语教育史及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奕Xi是推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先驱。在他主政期间,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意识的启蒙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渐变。  相似文献   

7.
从陈言力促驻外使节制度形成,吁请变革觐见礼仪制度和建言改进外交人员选派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对我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言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清外交官制与俸薪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清政府将外交官由临时差使定为实官,并制定了一个依据责任与劳绩状况的增俸晋秩标准,为外交官的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清政府决策层逐渐认识到信息对外交决策的重要性.外交决策信息来源的渠道呈现多源化,近代信息传递系统逐渐确立.这些改进措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利于外交决策本身的理性化,也促使整个外交决策制度逐步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纳入近代国际政治的格局.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通过上疏、著书、办报等形式,将其近代外交观念传播于晚清朝野,由此影响到晚清基本外交制度的某些变化以及传统外交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由美国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值得我国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顾诚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扎实的考证功夫,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传统实证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其明清史论著不仅史料丰富,考证扎实,而且论述深刻,创见迭出,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术精品。顾诚有关明代疆土管理体制和卫所制度的论断,《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两部专著,代表了当前这些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是他对明清史学做出的重大而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年正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肇始之期。作为清末江苏最后一任学政与清政府最后一任学部大臣,唐景崇为清末江苏以及整个清末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趋新到力求新旧调和的过程。虽然他的努力并没有实现他的宪政理想的初衷,也不可能挽救晚清王朝覆灭的命运,但其在位期间所推出的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戏曲发展史》第三章《晚清异军突起》从观点到结构、从语言到材料,与《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太多相似,本文据实直陈,并对这种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5.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16.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一代学人王国维承前启后,在学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引领着后世学者不断的开拓、前进。这固然离不开贯通中西的渊博知识,同时也不能低估其会通中西所形成的科学的治学方法。在其所研究的各个领域无不凝聚着、闪耀着这种科学的治学方法。在细读《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从系统方法、分类法、文献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考据法、比较归纳法、阙疑法七个方面阐述王国维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学术研究方法的理解,提高学术研究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左鹏军先生的新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层面概括其特征,即论述视角独特、材料丰富全面,学术视野开阔、持论公正审慎,论证科学严谨、逻辑结构严密。同时,也从材料的取舍、论述对象的扩充等方面,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