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央子 《金秋科苑》2013,(8):102-10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相似文献   

2.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为“君主之官”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心去做很多事情,心的负担是相当大的,因此,拥有一颗健康的,就成了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一、养心安神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相似文献   

3.
眼属于五官之一,主司视觉,有着视物、辨形、察色之功,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皆有所联系。《灵枢·经脉》中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十二经脉中,唯有肝脉以本经上连目系,且目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故肝与目的关系更为密切;肝主藏血,且《素问·五脏生成》中云:"肝受血能视",故肝之视物,与肝之藏血功能密切相关;《灵枢·脉度》中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亦",肝之调畅气机,气机的推动作用对于肝之辨形察色有着密切的关系。逍遥散为眼科常用方剂之一,其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着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原本为治疗肝郁脾弱血虚之妇人疾病,但患眼疾患者中,大多亦为肝郁血虚之证,并且明代王肯堂、张景岳分别在《证治准绳》及《景岳全书》中都有着逍遥散治疗目疾的记载。笔者在眼科临床中,辩证的选用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诸多眼科疾病,均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先进行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医自古虽有三才之名,却并未阐明三才的确切概念和定义,也没有说明三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除方剂中有三才汤、三才封髓丹和针灸中有天、人、地三才针法等少数几处利用其外在形式外,并没有三才说的真实内容。其实,笔者通过探究三才的相互关系,发现三才说既是人体各单元的结构关系学,又是人体内外诸气的辈分关系学。《鶡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就是说,天、地、人和万物这三才都是元气的产物,元气是第一代,天地是第二代,人和万物…  相似文献   

5.
一、精神与人体的关系和作用精神与大脑的关系,即精神是人体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如“大脑是精神活动动物质基础。”其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等。精神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体生命外在表现的精神,如健康之精神可见:精神旺盛、精神活泼、精神振作等。精神是大脑物质功能活动的表现,精神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是密切的;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有害物质对肌表的刺激、疾病对组织细胞的刺激,外来语言、表情对耳目的刺激),即见神  相似文献   

6.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兼具生动性、趣味性较浓,但知识点多而繁杂的特点。历史里充满了智慧,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讲求艺术。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历史老师不仅是历史知识之传授者,更要是历史学习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7.
嵇艺 《科学生活》2024,(1):56-57
<正>立冬代表着冬季正式来临,同时各类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论断,点明了冬季治病养生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中医养生疗法在冬季防治疾病呢?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是“夏病冬治、冬病冬防”的重要防治时机。而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使药物随经络循经到达周身血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由此配以辛温通络之药制成三九贴可温经通脉、祛寒化瘀。  相似文献   

8.
吕晓洋 《今日科苑》2011,(11):145-147
<正>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一什么是"四气"?四气实际上就是指跟四季相关的气。在《黄帝内经》里,皇帝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岐伯,到底什么是"气"呢?岐伯在回答的时候非常为难,他告诉皇帝"此先帝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4,(2):50-51
古人头发多典故 《管子·国准》云:“童山竭泽。”又陈康祺《郎潜纪闻》载:“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孟子.告子上》日:“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东汉经学家赵岐注日:“濯濯,无草之貌。”是以后世多用“童山濯濯”引申为秃顶、脱发之意。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08,(8):47-48
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横县种植茉莉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多年。公元1566年,横州州判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横县“茉莉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明版《横州志·物产》也有类似记载,明朝诗人陈奎咏作诗云:“异域移来种可夸,爱馨何独鬓云斜,幽斋数朵香时泌,文思诗怀妙变花。”说的就是茉莉花。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与冯彬彬合作撰文,呼吁建设学会的“团体文化”,以炼铸凝聚会员的学会之魂。今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一个紧要的任务摆在学会面前,这就是建设学会自己的“团体经济”。“团体经济”一词我是从邢天寿在《学会“三抓”不动摇》(《科协论坛》1993年第9期)一文中见到的。他指出:“团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正秋千,古代多写作"鞦韆",既是名词,即一种大型玩具、运动器械;也是动词,指戏秋千活动。秋千溯源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隋杜公赡为《荆楚岁时记》"秋千"作注曰:"《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云:"秋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问题亦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春秋襄公十七年传》(公元前556年)记载“国人逐瘛狗”,瘛狗指疯狗。当时能够众人一同驱逐疯狗,证明已认识到疯狗与狂犬病的关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之美     
“完全之教育”100年正好在100年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王国维(1877~1927)写了一篇文章《论教育之宗旨》,倡导“完全之教育”。他指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  相似文献   

15.
“涅檗”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等,谓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晋·僧肇《涅檗无名论》中说:“涅巢,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粲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后世把僧人之死也叫涅檗。  相似文献   

16.
有关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学说,笔者有如下认识:1,人生的寿命人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有生之年发育过程中不可逆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是必然的规律。近代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寿命,是可以达到百岁的。或是超百岁的。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充百岁乃去。”与现代生物学家们通过对哺乳动物寿命的观察、研究提出的推论是一致的。养生保健,是指人类在自然界经春、夏、秋、冬四季,抵抗生衰老化的功能,动作适体,生命就能延长,运作的不当而生命短之。2,衰老的过程内经首先提到以人的肾、气、血的变化,来说明人的生长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描述了…  相似文献   

17.
孙子情报理论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四知”——知彼知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内容,除“五事”、“七计”、“知胜有五”外,《地形篇》中提出的“四知”,是战场全局指导必知的内容。 《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  相似文献   

18.
李祎 《科教文汇》2008,(4):185-186
中国古代哲学中已有明确的“气”的概念,两汉时期流衍变化到向艺术审美领域靠近,提出“君形者”(《淮南子》)说,为后来顾恺之的“传神”论之先声;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这一美学范畴是顾恺之“形神”论的发展和延续。至此,自唐五代历经宋元到明清,对历代绘画理论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代不同流派画家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上帝的骰子──《周易》·笛卡尔坐标·六维空间体系第五章人身乃一小天地──经脉学说与六维空间体系周康龄中医经脉学的诸派书籍,源于汉朝以前《灵枢》、《素问》两种医书,今合称《黄帝内经》,距现在约两千多年,整个体系是相对稳定的,中国历来有“医”“易”同源之...  相似文献   

20.
彭知辉 《情报杂志》2023,(7):1-7+54
[研究目的]梳理、分析《鬼谷子》的情报思想,提出研究中国典籍情报思想的基本路径。[研究方法]通过文本阅读,采用两种研究路径,提炼出《鬼谷子》情报思想的基本内容。[研究结论]《鬼谷子》情报思想研究路径之一是“以今观古”,就是运用现代情报理论,发掘《鬼谷子》在情报功能及定位、情报内容、情报原理和方法、情报与决策关系等方面所包含的情报思想;研究路径之二是“以古观今”,概括《鬼谷子》“揣情”论、“制人”论、“知人”论和“听”论等方面的情报思想,并探讨它们在推动现代情报理论发展创新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