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2.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3.
蒋红卫 《语文知识》2003,(11):37-37
高二册第17课是苏洵的《六国论》。关于这篇史论文的论点,《教师教学用书》作出了如下结论:“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4.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5.
苏洵的《六国论》立意巧妙,明是讲历史,实则讽谕现实,言在此意在彼,是借古讽今、委婉劝谏的典范之作。   首先,文章的论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尔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针对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文章给以哲理思辩的分析。一种是赂秦的如韩、魏、楚三国,直接以土地壮大敌国,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一种是未尝赂秦的齐国,因孤立自守,坐视五国迁灭,不得不归于灭亡。对于用兵抗秦但有始无终的燕、赵二国,具体分析其用兵的功效,从反面证明赂…  相似文献   

6.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7.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8.
<正>《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一直是高中教材入选篇章,其文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至有一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生,将之奉为议论文写作圭臬。《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概而言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有果无因,结论突兀文章议论结构是采用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面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过秦论》、《师说》和《六国论》三文有值得比较的价值 ,通过对照、分析会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 ,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上看 ,三文不尽一致。《六国论》开宗明义 ,在文章启首即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属演绎法。《过秦论》首先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秦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师说》的中心论点既不在开头 ,也不在结尾 ,而在课文的主体即中…  相似文献   

10.
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参》认为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中心论点应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理由如下: 一、中心论点应是统率全文内容的思想观点。从全文看,“弊在赂秦”只能概括前三段,而不能概括后两段。诚如《教参》所分析的,文章前三段都在阐明“弊在赂秦”,这个观点统率着前三段。然而,第四段却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一个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教训,即“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两相比较,“为国者……”是一般的普遍性的结论,“弊在赂秦”是个别性的具体的结论。自然只能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统率个别性的具体的结论,而不是相反。正因  相似文献   

11.
施正江 《学语文》2007,(1):20-20
我们常说:“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重新解读《六国论》一文后,我要说:“一字值千金,只为太用心。”作者苏洵在这篇文章中不只“议论锋利,纵横跌宕,恣肆汪洋”,而且太用情、用心,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文章开篇即以“弊在赂秦”点明中心论点,由于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所  相似文献   

12.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精湛史论,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千锤百炼,力求贴切。譬如赢秦攻势凌厉,殄灭六国,作者就分别情况,运用了“破灭”、“迁灭”、“革灭”等不同词语,我们如果不加判别,一概而论,自然无法体味到作者的苦心经营了。让我们先列出例句,再研讨注解吧——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开赂秦。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已,诚不得已。对于“破灭”,诸家选本大多未注。对于“迁灭”、“革灭”,不少选本——例如江苏人  相似文献   

14.
苏洵的《六国论》,是许多大中学校的传统教材,而诸多选本几乎都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谁都知道,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人们更应了解,论点也不等于中心论点。论点,具体地说,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论点可以就局部而言,而中心论点却必须是统率全文的。  相似文献   

15.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6.
<正>一、"调整版"批注详解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议论文的经典,但鲜有真正发现其"经典"究竟在何处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独特在哪里呢?在文章的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析之一,理由之一)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相似文献   

17.
苏洵的《六国论》是政论文,作者从“暗刺宋事”的需要出发。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由于论据不可靠,致使论点失去了真实性,因此文章也没有了科学性。所以,我觉得此文算不上一篇好的议论文。一、作品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造成观点含混;且分论点否定了中心论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选入人教新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篇十分典范的议论文,对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具有许多示范作用。下面以《六国论》为例,来谈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一、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15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  相似文献   

19.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20.
苏洵的《六国论》,是论古讽今的著名史论。现就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答形式分述之。问一: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答: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全部内容是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