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校教书育人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科学价值观教育.由于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从而形成了科学价值观教育对知识教育的依赖性.在高校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把知识教育和以科学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相结合,自觉遵循"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是提高教书育人实践的自觉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萌发的重要时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善用两难故事可以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引导,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从而在情感深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两难故事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对新奇的故事充满兴趣,因此设计的情境一定要是学生感到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两难故事。  相似文献   

3.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多元化思想冲击下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文章突出微观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价值观,特别是主流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教育中以更符合个体发展规律和心理学规律的方式实施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文章以珍爱生命教育为中心,对青少年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青少年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及相...  相似文献   

5.
沈旭峰 《教师》2008,(16):51-52
品德课堂应该是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的课堂。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明显不一致,致使师生面临两难境地。因此,本人试图以品德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在探究品德教学两难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尝试探索出品德课堂教学中两难问题的有效突破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校的"第七学期"现象成为顽疾,多数高校处于两难境地.本文试图采用分流教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并在分流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爱的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提出了"爱的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旨在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的因子,突出其教育功能,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构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影响.通过对价值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描述,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模式,用新媒体帮助建构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补充学生价值认知、跟进学生价值评价、引导学生价值选择、巩固学生价值实践,并最终探索出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高校保密宣传教育的有效路径,以开展问卷调查为主,人物访谈、案例分析为辅,实证研究了高校宣教对象“一刀切”、宣教资源整合不力、宣教路径与师生期待不匹配等问题,探索形成了保密宣教进高校第一、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机制,塑造了“三位一体”立体化教育模式,总结形成了具有参考复制价值、可操作性高的高校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是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力保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很好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此,地方高校应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不断探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re of compelling interest to students, academic staff, policy-makers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international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belief in their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tests these beliefs and explores how the level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s linked with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PhD education. Using expectancy value theory as a framework and interview data from PhD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atisfaction is not necessarily perceived as an indicator of quality education. Levels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can be influenced by students’ expectations prior to their study and their preconceived beliefs regarding the value of a PhD education. Concern is raised that an overemphasi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may pose a threat to the quality of PhD programmes, making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universities to retain their integrity and reducing the intellectual challenges that PhD students need to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2.
所谓价值观,它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意义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及看法。"9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思想境界决定了艺术境界,"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对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5所高校1990年以后(含1990年)出生的艺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对其值观整体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将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第二课堂"蕴含丰富的内在价值并产生多样的外在价值,是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第二课堂"在内容安排、制度设计、理论探索、育人实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定位模糊、内容泛化、评价主观、指导缺位的现实制约与发展困境,其本身具备的教育价值未能实现。"第二课堂"建设应秉持"以本为本"的基本导向,与第一课堂的交互嵌入,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建构新政策、新规范,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价值回归、增值和再造。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古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典范。为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文章从中小学教材选文出发,探寻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学尤其是唐诗的审美价值,从唐诗的音韵、语言、绘画、意境、真情、哲理等美点入手,挖掘其中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因子,以便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以唐诗为范式,加强诗歌的"美育"功能,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性并完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件富有远见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为案例,对大学生游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审视,以期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动高师教师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针对我国数学教学着重训练逻辑思维,在高师“数学教育学”课中提倡恰当地使用直观法,按情境展示、观察、操作、分析、类比、讨论、猜想、推理、论证、应用、总结、反思等步骤展开双边活动。直观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发展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文中给出一个类比图的案例来诠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工具,构建了创客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并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了疫情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文章详细分析了该实践教学模式中创意生成、项目设计、实践体验、分享反思四个阶段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都具有实际价值,对于正常时期的实践教学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是国家发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现实转型中,一直存在转型进度缓慢、成效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行动者"文化-认知"的视角来看,家长和学生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文化认同,教师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身份认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文化自觉,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本科教育存在观念及制度上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些因素导致现存政策遭受合法性质疑,同时也掣肘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转型困境的突围既需要政府与师生、家长、企业等行动者之间进行"观念"和"话语"的持续互动,以消解其在"文化-认知"上的分歧与冲突,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学校组织管理者突破"路径依赖"陷入的"锁定"困境,摆脱原有的观念、规则、程序或惯例的束缚,创活转型动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渗透,是基于强化高校德育实效、端正大学生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等方面内容而提出的,要全方位、多方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渗透到高校活动中,就必须科学选择渗透路径,以学生为主体,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完善和改进渗透方式手段。  相似文献   

20.
"我的实习故事"是根据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设计的一项综合性实践课业,是对中职德育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该项课业通过实习故事承载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中职生完成"我的实习故事"的课业任务,以其实习实践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真实事件为载体,通过自主实践和同伴故事实现自主教育和同伴教育,丰富和拓展德育课程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