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一些他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作用的方式方法,可对如何发挥我国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作用,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亚洲许多地方一直有在稻田中养鱼(并作或连作)的传统。据历史记录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防止疟疾传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促进授粉过程,促进碳氮循环,水土保持,以及文化传承和休憩等。但是,正像其他许多传统农业技术一样,由于受到快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稻鱼共生系统也面临着严峻威胁。中国是联合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家之一,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试点之一,其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方法论并进行推广。 本文是按照粮农组织要求所编制的项目实施的国家框架,在全面分析中国,特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预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体系,确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推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促进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与政策中;通过对社区广泛参与,促进试点地方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与保护,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促进传统农业系统生态过程与文化过程的发展;将试点所得到的经验向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的建立。此外,还介绍了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具体活动,提出了促进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途径,给出了促进项目实施的具体执行框架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3.
陶海英 《科教文汇》2013,(17):197-19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认识的价值,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由于北部湾地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信息管理欠缺以及传承出现断脉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北部湾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如何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创新传承模式、把文化传承引进课堂等策略,都是加强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指导如何在未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2002年—2020年4月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机制、功能与价值、威胁与挑战、动态保护途径和保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①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逻辑框架。在现代化、城镇化等驱动力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传统知识和文化无人继承等压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及价值表达。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遗产地必须探索动态保护途径,如生态农产品开发、可持续旅游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并建立多方参与、生态补偿、文化保护、监测评估等保护机制。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机制、多功能性与多重价值、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等,仍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单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合性问题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拓展等,也将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置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水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系统性保护水文化遗产显得尤其紧迫,全方面多维度传承水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因此从元宇宙视角探讨水文化遗产资源组织,推动水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多维度传承。【方法/过程】以水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源组织理论与方法,从元宇宙视角融合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基于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求,通过欲组织水文化遗产资源、融合水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关联、资源再生和资源融合应用五个方面来构建水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化、知识化、情景化、服务化虚拟仿真体系,提出元宇宙视角下都江堰水文化遗产元宇宙应用实例。【结果/结论】元宇宙视角组织水文化遗产,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思路,同时有利于推动水文化研究。【创新/局限】元宇宙集成和融合多技术和方法,实际高效应用还需要从管理和实施层面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陈聪  劳国炜 《大众科技》2021,23(8):140-142,164
文章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与传承和成功申报非遗项目的 基础上,探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情况,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如何活化利用提对策,进而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一直存在农业文化遗产本底资源不清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用模型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潜在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从传统种质资源的角度出发,将最大熵模型用于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以中国传统枣类种质资源为例,给出了第一张中国传统枣类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图。【结果】以传统枣类为栽培核心的农业文化遗产潜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5个省份是高潜力分布区和中潜力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河北省高潜力区面积居全国首位。通过概率密度函数耦合适宜区面积,得到临猗县、盐湖区、献县等20个高潜力分布区是下一步发掘和保护工作的重点。【结论】本文证实了以核心种质资源分布为抓手,可以从理论上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分布区域。同时,本文方法具有推广性,可以为实地调研节省大量人力与物力,有助于从国家层面把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为其进一步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目的,阐述了保护传承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图书馆参与保护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明和人文内涵。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频现展览会,或为项目传承保护的展示,或为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展销。展览会发挥其集聚、直观等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展示、保护利用,以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在政府、专家或学术团体、企业、基地、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把我国优秀的、珍贵的、濒危的、极具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并得以发扬光大,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因此,在政府主导"四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模式下,并坚持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进行。在实施保护与抢救的过程中,应实施整体性、综合性、活态性、永久性、可展示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综合保护传承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了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职责,探讨了图书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重阳 《科教文汇》2009,(14):18-18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地方大学应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保护和传承民族本土资源。本文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大学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过于迅速,所以在遇到市场化的冲击时,其保护、传承以及利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所以应该在发展以及传承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时,应就保护、传承以及发展的成功进行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泉州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多元文化的汇集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70个,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发展泉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论述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了其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模式和对策,以期对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廊桥的保护传承,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廊桥的保护和发展中,探索了闽浙廊桥技术性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创新,从而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几千年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珍宝。苗族人民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创造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各种瑰宝。其中苗族刺绣被誉为“无字史书”,无声地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使命。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彭水苗绣的深入研究,剖析彭水苗绣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需求、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彭水苗绣传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内江科技》2015,(10):120-121
本文以衢州彤弓洪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衢州民俗体育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衢州彤弓洪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危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衢州彤弓洪拳的保护已启动,当地政府加强政策支持,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传承主体不断扩展。进一步提出传承策略:提升村民的传承意识,构建良好的传承机制,打造衢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