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传统草原牧区牧民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中,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生态压力等方面,而不稳定性表现在牧民收入过于单一、生产生活支出的骤增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对该区域的牧民生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牧民收入的几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非牧就业机会;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快完善草原牧区民生保障事业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牧民生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牧区本地生产奶制品是内蒙古畜产品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分散性生产、产量不多、销售渠道单一等特点,产业化生产水平较落后,但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牧民生产与生活方式出现根本性变化,大部分牧民意识到奶制品生产能够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因此,文章主要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分析了内蒙古牧区奶制品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牧区奶制品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内蒙古牧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对提高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应用型牧区村级医生队伍,对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我区牧区村级医生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存在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探索出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培养模式,以期不断提高我区广大牧区村级医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满足广大牧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文章根据高原牧区村级医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及必要性问题,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合理的高原牧区村级医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牧区牧民生产关系大有改变。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的顺序归纳出牧民生产关系演变,分为"苏鲁克"制和雇牧制、集体所有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等3方面。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生产关系下的牧民定居状况进行简阐述,得出牧民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牧民定居。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锡林郭勒盟、阿拉善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作为内蒙古的三大典型牧区,其牧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各地区牧民合作社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其展开研究并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内蒙古农村牧区特点和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研究探索基于云模式的内蒙古农村牧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及信息服务示范,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牧业的弱质产业状态 ,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和卫生下乡的伟大创举 ,其主要目的就是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 ,让农村牧区人也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有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与知识 ,提高产业化水平 ,增强自身的高质量生存意识 ,将自己的家园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牧区。农村牧区与城市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和知识的差距。内蒙古三下乡网站建设的宗旨 ,是在内蒙古党委、内蒙古政府的领导下 ,将政策法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信息和知识 ,…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新牧区建设面临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管理体制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不适应,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认为:牧区要走上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落后的传统经营观念、转变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各项资金投入、保障牧民的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由于采矿业的过度无序开发利用对牧区特别是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国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实施,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失地牧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失地牧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措施,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天祝县南泥沟等四个行政村的100户牧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针对牧区城镇化与新牧区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对近年来天祝县牧民的收入状况及其影响牧民收入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天祝县牧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锡林郭勒盟牧区作为案例区,试图通过对牧民群体气象灾害背景下脆弱性进行剖析,寻找其内在关键的影响因子,进而探讨牧民群体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建设思路,为降低群体脆弱性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提高牧区牧民群体的防灾减灾水平,促进增产增收,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参与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红原县及甘肃省天祝县纯牧区的158户藏族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资料,以可持续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的特点及差异,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两县牧区牧民的生计资本都非常有限,且不均衡,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自然资本丰富,物质资本转化难,人力、社会、金融资本偏低的特征;2两个牧区牧民生计活动多样化水平整体都不高,都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本,生计较为脆弱;3不同地区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红原牧区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高于天祝牧区,天祝牧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高于红原牧区;牧民生计多样性指数方面天祝地区显著高于红原牧区;4牧民生计资本显著影响着其所采取的生计活动,而不同牧区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16.
归纳了内蒙古目前牧区信息服务的已有条件和有利因素,分析了制约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的信息服务发展的瓶颈,提出了解决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敏感程度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项制度改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宅基地的重要性突显。结合内蒙古农村,尤其是牧区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的现状,借助内蒙古农村牧区"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的数据平台,结合样本调查法,对内蒙古宅基地的利用与流转管理特征进行了探究,发现内蒙古存在村庄规划滞后、宅基地面积超标、确权登记困难及宅基地隐形市场活跃、流转门槛高、流转盲目等影响农牧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提出应根据实际推行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和相应配套措施,为农牧区宅基地的流转提供出路,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城乡土地流转统一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19.
牧区经济工作是乌兰夫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指乌兰夫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领导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的过程。乌兰夫牧区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发展的。乌兰夫的经济建设思想是非常全面系统、精辟的。文章对乌兰夫同志的牧区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罗若 《科技广场》2014,(8):195-198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从提高档案信息化意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