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华五千年文化悠远流传,丰富多彩,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渗入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必要方法。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展开讨论,以期为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浸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其熏陶下获得思想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识字教育、引入民俗、联系生活、实践活动、阅读经典、趣味游戏、多媒体拓展等多途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银英 《亚太教育》2021,(2):132-133
汉字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与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必然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要在言传身教中传承传统文化,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融入识字教学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王珍 《学苑教育》2023,(24):27-28+31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提升学生识字效率,促进其语文素养发展的关键,又是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时代与国家所给予的重任,积极寻找将优秀文化与识字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路径。基于此,文章从三方面,即追根溯源引导低年级学生探究汉字形义的起源并适当拓展、强化低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与组织传统游戏、在实践中唤醒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热情,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渗透优秀文化,促使低年级学生形成牢固的识字基础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莉 《中国教师》2023,(8):111-113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识字、写字教学依旧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和阅读教学常常割裂。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更是容易变为机械的翻译诗意,背诵默写。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在轻松的诵读中巩固识字写字,积累梳理运用语言文字,在兴趣盎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对学生的素养进行培养,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但目前小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为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实现文化传播,实现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儿歌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果能够将儿歌巧妙地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这会大大降低识字教学的难度,增强低年级小学生识字的兴趣。对于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要寻找儿歌在识字教学中的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乃至提升到很高的制度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指导的纲要性文件中都提到了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足以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需要融入到教学中去,而以后教育改革的主体趋势也将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等。本文基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主要实践样态为:融入语文校本课程、融入语文选修课程、融入语文课外活动、融入既有的语文课堂。鉴于这四种实践样态均存在种种不如意现象,为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应从微观层面的语文课程结构入手,即分化并单列一门语文课程,专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确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立课程目标,单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材,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专门课型,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较好丰富课堂教学元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很多教师都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效果。本文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接着从精心选择教材内容、推荐拓展阅读素材、结合生活道理讲解、利用小组合作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精神命脉,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定位要准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存在融入目标淡化、融入评价失当、融入内容不足和融入方式固化等问题。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的策略主要有: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目标,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评价,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寻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基本途径,以便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奠基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所以识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应从低年级识字教学开始,这样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让他们从小牢记汉字的音、形、意,了解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将这些内容如何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每个孩子的智慧中,就需要每个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芦萍 《学周刊C版》2023,(34):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先贤的智慧以及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中职语文课程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必须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原则,立足语文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和手段,以期培育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内容,不仅要传授高职学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高职语文教学也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下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高职语文教学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文章具体围绕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探讨,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汉字本身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还能够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文章主要从传统文化出发,研究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希望能为教学汉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于琼琼 《天津教育》2023,(31):114-116
<正>中华民族在进步与发展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二者未来的融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财富,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包括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开展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指导。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认同和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