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孔伟  赵岩 《教学与研究》2006,1(3):82-86
黑格尔认为,国家用自治机关和官僚机构来调节市民社会间的各种矛盾,官僚政治的基础就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分离。马克思揭露了现代国家官僚结构的实质,即国家的形式主义及其虚假性特点,同时,驳斥了黑格尔声称的官僚是公正无私的,因此是一个“普遍的”阶级的观点,从而得出了官僚机构的特点是形式主义、等级制度、神秘性、自身终结和国家终结的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在这种批判性继承中显示出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作明确区分是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共同基础;两者都属于自由主义批判的共同模式.通过对近代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双重超越.研究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特别是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立法权和等级要素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本文旨在表明,就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言,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等级要素概念的批判,辨析、剥离并澄清了被黑格尔遮蔽的现代政治行动的实情,由此指出正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等级要素,市民社会及其各等级获得了决定政治国家的力量,并且揭示了现代立法权制度中存在着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局限于从黑格尔那里吸取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来考虑。通过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确立了他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而对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促成马克思完成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市民社会的本质是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谢永豪,谢卫东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爆破点之一。马克思的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研究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开始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无论在当前理论形态上还是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颠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而颠覆和超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概念生成之基础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冲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促使马克思重新认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二是在克罗茨纳赫的读书摘录,使马克思在上层建筑(现代代议制)和经济基础(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关系)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自1843年底到1844年8月在巴黎研究经济学阶段,马克思的思想成果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经济异化的分析及隐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唯物史观的诞生作了铺垫,<神圣家族>给出了唯物史观(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粗略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市民社会置于社会结构的有机链条中,唯物史观因此而诞生.基于市民社会概念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的生成,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和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含义完全不同,应该翻译为"公民社会".它介于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他所提出的国家是一种广义的国家即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结合体.这种广义的国家概念把文化公共领域作为国家行政控制的一个领域.按照这种国家观,文化领域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与理性共识无关.他对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这种理解适用于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而不适用于民主地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展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内在趋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需要和热情的分析,对于劳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以及对法和国家的伦理本性的分析相对于前人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要素对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出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政治的经济解释和经济的政治解释结合起来,为重审马克思政治哲学建构的规范性课题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黑格尔政治哲学透过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关系,既揭示了古典政治哲学德性规范与近代政治哲学权利规范的现代性困境,也为马克思基于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切入现代政治批判奠定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还...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的国家普遍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渊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终于黑格尔,对马克思有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哲学不能列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系谱之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国家为普遍意志的体现形式,作为普遍物的国家是公共利益的现实映射,达至普遍利益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本然目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国家中心论,从而有别于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并未能真正地区分国家和社会的界域,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而把国家归为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私利性的控制工具而非裹有道德迷雾的公益性的共同体组织。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也是社会中心论的工具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司法权不是他国家权力划分的主要内容,但他的司法观却是他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的司法权是连结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枢纽,是具有社会权力属性的权力,其目的是保护市民社会中的财产权。围绕此,黑格尔对诸多司法理念,诸如司法是良法之治、司法应注重程序正义以及司法独立等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它由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这三个环节构成。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分裂和扩大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市民社会是实现私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则是解决其中矛盾并高于其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试图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角度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他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从家庭到国家的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特殊利益的个人因为受到普遍性的约束而结合形成国家。文章通过解析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分析个人与国家在这一关系中的矛盾与和解。同时,结合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块重要基石。实际上,"市民社会"一词历史悠久,涵义丰富。无论是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理论,还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都说明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黑格尔试图从国家这一实体去超越和解构市民社会不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为对待市民社会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而只能是在市民社会中解决。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根源在于社会层面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分离。社会层面的,与私人性相对的公共性是从事普遍性事务的政治国家产生的根源。政治国家是抽象的普遍性,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在市民生活中不再存在私人性与公共性矛盾的情况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分也就不存在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相似文献   

19.
托克维尔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法出发,主张构建多元的市民社会来抗衡政治国家可能出现的绝对权力与多数暴政,创造性地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从而构建了其独特的民主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从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出发,认为市民社会作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它置于与国家权力相同的地位,而是要最终由“社会收回国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