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来说,一九二七年对鲁迅思想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不少研究者把这一年定为鲁迅思思质变的年代。如王士菁把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认为在第三阶段(即从一九二七年“广州事变”开始)鲁迅已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文学家张毕来先生也认为,一九二七年国民党的公开叛变,使鲁迅完成了“毅然抛弃了进化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突变。这种一九二七年“质变说”在鲁迅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和相当影响,也为一般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从一九二七年十月到一九二八年底,毛泽东同志亲手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坚持了一年零二个月的斗争。一九二八年末,蒋介石在两次向井冈山“会剿”失败后,又调集湘赣两省军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在宁冈县柏露村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前委及特委、军委和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即著名的“柏露会议”。会议着重讨  相似文献   

3.
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战略家。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发展中,他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同志能作出这样重要的贡献,并不是因为他头脑中有什么先验的真理,而是因为他善于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丰富经验,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地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后一阶段——一九二六年冬到一九二七年秋,革命的中心地点转移到武汉。革命运动处在高潮,紧接着是高潮转向低潮的严重关头。毛泽  相似文献   

4.
说“曹操是一个英雄”,这在今天已不足为奇。但在五十年前,当鲁迅先生第一个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的时候,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 一九二七年,是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的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的一年。一方面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年八月,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九月,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秋收起义,胜利进军井冈山,革命烈火方兴未艾,马列主义高照征途;另一方面,是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四·一二”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运动更科学的称谓应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是指首次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共同掀起的国民革命斗争,即1924—1927年的革命。这次革命运动在1927年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形成高潮时,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关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亲历过首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全过程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其主要教训是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他指出:“在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党领导机关的投降主义分子…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到一九二九年底,是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四·一二”政变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鲁迅目睹革命的失败,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过去信仰的进化论总想完全被“轰毁”,世界观开始剧烈转变。他虽然一时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但由于他深深挚爱人民,渴求光明;由于他早就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始终没有离开过革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由于他  相似文献   

7.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对我国建国以来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同党内较严重的三次“左”倾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些斗争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关于革命性质和阶级关系的问题,二、关于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的问题,三、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问题。毛泽东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场上,提出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从而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中 ,都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走中国式的教育道路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一、教育地位 :从“重要战线”到“关键环节”和“优先发展”毛泽东在论述文化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时指出 :“学校教育 ,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 ,都是上层建筑” ,“在革命前 ,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在革命中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由于毛泽东的教育实践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围绕鲁迅世界观转变的时间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说法有:(一)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即转变了。①(二)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属于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认为《狂人日记》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②(三)鲁迅的思想转变以一九二八年为界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一最近有很多读者来信询问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分期、分段究竟怎样才算正确的问题。有的读者来信谈:关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关於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的是“……特别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这是说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胡华同志所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一书五十八页标题为“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意思似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近百年史话”(黄祖英等编)则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划自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广州起义失败为止。我们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又说:‘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的革命运动时,曾用下面的一段话,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的题词。它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党从事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一贯倡导的根本原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 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倡导和确立的实事求是原则,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同上)又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一般的划分,鲁迅前期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从一九○二年到日本留学起直到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为止的整整二十五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跨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想也是在变化发展中。这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鲁迅是有影响的,但它究竟在鲁迅思想中占什么地位,起多大作用?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前期思想是以进化论为基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的指示,是理解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思想的发展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直到一九三一年才“从进化论最终的走到了阶级论”。这种观点贬低了鲁迅前期的革命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对鲁迅思想的指导作用,是一种错误而有害的观点。今天,为了正确地认识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学习鲁迅,必须对这种错误观点加以剖析,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贯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把它付诸实践,使之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三位一体地贯穿在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的斗争历程时指出:“我们的胜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这是一个早有定评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过程中,对教育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始终把教育工作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提出“崇教育以培国本”的观点,认为教育应摆在国家的“根本”地位。即使在四十年代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认为,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意义”。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为了使教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都及时地针对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提出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譬如: ——关于教育的性质问题,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确认在阶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建国,标志着我们党已经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她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在执政思维上尽快完成从“革命党”到“建设党”的转型。毛泽东同志对此有所意识,可惜未能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立,我们党才在主要点上实现了从革命取向的执政思维向建设取向的执政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结合”二字是多么凝重而深刻。毛泽东哲学思想,正是这一“结合”的产物,它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产生、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但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最根本的特点,最主要的内容,则体现为“方法论”。 毛泽东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临的任务也不同,如果说马克思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建立科学理论的话,那么,毛泽东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则是为了解决救国救民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矢”,用来射中国革命和建设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