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庆 《教师》2013,(10):48-48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曾撰文倡导我们的小学科学要向简约的课堂推进。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现场教学比赛,主题就是"简约课堂"。我和其他三位老师执教的课题都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对简约课堂的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有两个内容,一是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上课的其他三位老师都是按照教材意图,分成两部分进行的。我在学习了喻老师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师执教《拱形的力量》一课,将原定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改为“拱形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显然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前一种目标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的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也不明确,课堂上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冷静分析一下并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科学课历来是最让人畏难的课之一,涉及领域之广,工作任务之繁,常常令老师们望而却步。的确,由于科学课课前需要准备材料的量大而杂,课堂中要处理的变数多而专,使得老师们常顾此失彼,难以把握课堂,造成课堂探究场面混乱、实验低效运作的局面。如何让科学课堂更加简洁、高效,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此时简约呼之欲出,它是让科学课走上健康、科学之路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高效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精心准备,科学使用有结构的、典型的材料。在我们当前的科学课堂中,教师们虽为材料费尽心思,甚至殚精竭虑,可是在实践中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材料利用的不充分、材料选择的无结构、材料使用过早呈现、材料课前不检测、材料整理不及时等都将成为形成有序课堂行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生成科学概念的绊脚石。学会如何科学取材、选材、用材是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有效牲,构建、生成科学概念,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当前科学课堂中材料准备、选择与使用的问题,寻找改进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问起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科学绝课绝对可以评为前三甲,可是一旦科学老师真正进入课堂上课的时候,却会发现学生没有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究,甚至与我们想象中的"小科学家"、"小探索者"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哄吵、无序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复原科学课的本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年级抓起,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课上课流程,加强课堂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本文以“地球的表面”一课中绘制地表图为例,简述教师在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运用发现法,促使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正2012-2013学年很荣幸能和新马数学教学非常优秀的郭正银、吕龙两位老师在同一年级任教.吕龙老师的课备课充分,注重讲练结合、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整个课堂有板有眼,可谓滴水不漏.郭正银老师的课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课堂容量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听完两位教师的课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同时对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也有自己的几点思考.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郭正银和吕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感受到: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中,我省泉州第二实验小学陈华珠老师现场执教的《运动与健康》一课得到现场评委和与会老师的基本肯定。回顾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我们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会议的要求选择不好教的生命科学单元的课,作为攻关内容,力图将不好教的课上成有趣的、学生乐学的课;二是让年青教师展示科学教师应有的素质并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9.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生命和美的生存。但是,我们科学课堂却很少有人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有多少老师能够叩问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了吗?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能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探究活动。在"抵抗弯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比实验,引入科学探究;通过整合多个活动,引导长时探究;利用数据分析,深化科学探究。教师要驱动学生的内在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发现探究活动中蕴含的科学规律,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1.
公绪兰 《学周刊C版》2011,(12):106-107
"高效课堂"是现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涵盖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教师可以在自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坚持课前"四备"、课中"四主"、课上"二评价",让我们的科学课堂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堂要引领儿童从探究活动中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已深深地影响着广大科学教师。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探索适合儿童的科学课教学,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命题。我们在研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一课的历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探索创设适合儿童的科学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理解和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有重要启示。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目标由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组成,探究必须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课标》中的要求必须转换成儿童能够学习的具体概念。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儿童的初始想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通过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来引导儿童在不同阶段的探究活动;教学目标必须被描述成能够评价的、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了解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和促进儿童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张洪鸣 《科学课》2014,(5):106-106
几位优秀科学教师围绕“空气”来同课异构,不拘一格地教。在我眼里,这是一次怎样的展示呢? 首先令我钦佩的是曾宝俊老师。他是一位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一次他执教的《蜡烛的燃烧和空气的体积》一课,是他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他从我们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常常熟视无睹的一个“细节”——蜡烛在水杯中燃烧熄灭之后水面上升不在五分之一的位置上人手,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启发我们感悟科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味剂”,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评价,组织好学生的探究、讨论与交流,努力使课堂“活而不乱”,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讨论学生也很喜欢,可是效果呢?课堂中可能会有点“乱”,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样的“乱”呢?又有什么法宝把课堂中的“乱”变“活”呢?我试教《寻访蚂蚁》第二课时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指点,我重新设计又上了这一课,体会到评价这种“调味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燃烧内容的教学研究一直被许多科学老师关注,类似的成果也不少,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刘莹老师却采取了另一种思路。刘老师细致比较了自己两次执教同一课的不同做法,让我们看到不同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的可喜变化,亦为他这种在工作中挑战自己的勇气感动。更重要的是,同课比较研究已然为红红火火的教学研究补充了新的内涵,推动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同类型稿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正关注这个课题缘于笔者最近参加的浙江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有三位教师上了"体积与容积"一课,特别是浙江省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临时指导陈新福老师的同课异构,从本质属性上建构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简约的课堂、朴实的教学风格,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沁入教师的心底,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数学课堂。回来细品教材,回味当时的教学细节,联系教学实际,笔者对"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我校D老师和安徽W老师在安徽某重点中学就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2节"功"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分别来自所在省的重点中学,均为一级教师,有着差不多的教龄;授课对象均为某校的高一年级实验班,授课班级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两位老师基于相同的"课标"和教材,面对着同层次的授课对象,但对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学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9.
林梅 《成才之路》2010,(35):59-60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高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历史组的两位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七年级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复习课,我有幸作为评委得到了一次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两位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所上的课亮点不少。但瑕不掩瑜,他们的课堂教学也留下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为搭建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探讨作文讲评的有效方法,不久前,厦门市思明区初二全体语文教师听取了片区两所学校的两位老师以"作文讲评的有效性"为主题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用他们精彩的课堂,带领我们走进新课程下作文讲评的课堂情境,让我们感受了新课标下的作文讲评课堂的魅力。有趣的是,甲老师以"童年"为话题作文的讲评课,从拟题、开头和结尾等多面铺开进行;乙老师则是仅由"细节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