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6,(12):57-59
花瑶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交通较为闭塞,生活的圈子狭小.他们以农耕和狩猎经济为主,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瑶民们为了自娱自乐,经常以唱情歌、对山歌的形式,在田野里、山岗上自我愉悦,于是形成了花瑶民歌.可以说,花瑶人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为其民歌的产生极其音乐形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叫做"讨僚皈"."讨僚皈"是花瑶地区一年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人们在忙完农活以后的七月,聚在一块儿,询问人丁,商议农事,聊天,喝酒,唱歌跳舞是必不可少的,以歌会友、以歌谈情是他们沟通、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花瑶"音乐文化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之中,它忠实的承载着花瑶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花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语言、独特的艺术形态,"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歌种类与体裁繁多,在诸多少数民族中深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花瑶人以其农耕狩猎的生存方式和乐观豪爽的心性,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歌。这些民歌在传咏过程中,为人们所喜爱,其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调式、旋法、润腔、节拍节奏及音调上。  相似文献   

3.
花瑶的传统民俗原本是花瑶人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民俗中表现出来的音乐文化是花瑶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滋养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花瑶的婚礼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独具魅力.以现代背景下的湘西南虎形山崇木凼村花瑶村寨为例,对花瑶新人婚礼的实录,来窥见花瑶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生存的某些境况.  相似文献   

4.
花瑶挑花艺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到民族传统习俗、自然环境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功能特征、制作工艺、造型观念与主题内容等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这种演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艺术风格的流变.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变是传统民族习俗与自然环境、时代意识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花瑶山歌不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花瑶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作者深入花瑶唯一聚居地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进行实地调查,并考证了相关历史典籍,特撰本文,对花瑶山歌在花瑶婚俗中的特殊功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融合速度随之加快,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花瑶挑花,它赖以传承的社会人文环境也随之遭到了明显破坏。对挑花艺术本身的保护很重要,但保护其赖以存在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更重要,人文环境是花瑶挑花生存母体,保持花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2,(11):70-72
花瑶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包括花瑶山歌、婚俗音乐、宗教音乐等,它们各具特色。花瑶山歌中的呜哇山歌最为典型,于2008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发[2008]19号】。笔者在2012年邵阳市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两会递交了题案,阐述了花瑶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交涉,着重阐明了花瑶音乐能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紧迫性,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悠久而灿烂的花瑶音乐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经过多年对花瑶音乐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花瑶音乐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最好的传承平台。  相似文献   

8.
江苏抗战民歌是江苏地区流传的以传统民歌曲调填入抗战唱词的民歌.在填词过程中,既有原样保持民歌曲调的抗战民歌,亦有对原民歌曲调进行变化的抗战民歌.其题材与体裁众多,在多种题材中反映抗战生活的多个侧面,在丰富的体裁中展现抗战音乐的不同形态.江苏抗战民歌在民众熟悉的曲调中融入抗战文化,实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传统民歌的重塑;同时,将抗战的政治符号嵌入民歌,通过民歌的传唱来重构民众的政治文化,增强民众的革命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又称"过山瑶",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虎形山.虎形山地处隆回县西北陲,属雪峰山的余脉,平均海拔1419米.花瑶是个能歌善饮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上山挖土、砍柴,下田插秧、割禾,总是曲不离口.  相似文献   

10.
花瑶"呜哇山歌"被誉为"民歌中的绝唱",因为它演唱的是艰苦生存环境的劳动之歌、反抗封建王朝镇压的进军之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之歌。"呜哇山歌"在音调、语调、声腔和表演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音乐特征,在劳动教育价值、德育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是湖南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惜、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苦乐生活的艺术结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路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陕北民歌所浸淫。在路遥的小说中,贯穿着理想与现实、浪漫与悲情的矛盾与纠结,悲情基调与浪漫气息的交织便成了路遥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张力之所在。文章探讨了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这一风格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河民歌"是淮河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和其他民间艺术一起,世代伴随着五河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映射着五河人民的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希冀。千百年来,它一直流传于淮河两岸,经久不衰。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反映出了五河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折射出他们的风土人情与智慧。从民歌的地理环境、民歌的历史概况、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民歌的歌词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该民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志明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6):89-93,121
咸水歌是昼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昼民表达情感和表现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记录和烛照着昼民的历史命运及生产生活。结合田野调查浅析咸水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并探讨北海外沙咸水歌的传承困境。  相似文献   

14.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西北民歌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歌中的奇葩,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花儿这种民歌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花儿听懂花儿,使其能够传承下去,焕发生机,花儿的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也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6.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从民间艺术维度入手,将其置于民间艺术与艺术批评双重视域下,关注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过程,以及民歌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可以使人们对于畲族民歌与畲族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紫阳民歌和紫阳人生产生活、精神面貌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首先,紫阳民歌产生于紫阳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紫阳人特有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态度的基础之上。其次,紫阳民歌反过来又滋养着、浸润着紫阳人,一则让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上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二则紫阳民歌又陶冶了紫阳人的精神,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宝鸡民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部形象化了的宝鸡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六大类。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总集,其中的词作与当代流行歌曲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二者之间亦存在较大差别。从题材上看,二者主要表现了对生命孤独的体验,但在当代流行歌曲中,游戏爱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为强烈的凸显。从性别视角看,花间词主要是男性的代言拟情之作,而当代流行歌曲抒情主人公的性别则有模糊化的倾向,同时当代男性的"雌化"倾向更为明显。从情感内涵看,若说花间词表现的是古代文人的"失志"之恸,当代流行歌曲展现的则是今人的"失恋"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