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教孩子由不  相似文献   

2.
<正>导语: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早在1923年,他就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创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先河。他倡导并践行"活教育",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价值观,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观。参与本次研修的新入职教师聆听了柯小卫老师以"活教育的生命力"为主题的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实践讲座,并  相似文献   

3.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活教育"仍然极具借鉴价值,汲取"活教育"思想精华,践行"活语文"课堂教学思想,旨在激活语文课堂形态,提升语文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能够积极、大胆地推行新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出发,启发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创意,让幼儿发挥其最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陈鹤琴的一贯主张.陈鹤琴激烈地抨击了传统教育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病.他认为传统教育迷信薄薄的几本教科书,把它作为教师唯一的教书法宝,儿童唯一的知识宝库,这实在有害得很.他尖锐地指出:"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六寸高八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  相似文献   

6.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7.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高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陈鹤琴先生也提出:“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够给他以一切刺激的物质。”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让儿童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重视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和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其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基本局限在校园里,学生虽有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的愿望,但缺少相应的机会.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主张带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儿童扩大视野,增加经验,发展丰富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尊重事实,求真求是"的科学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沈明 《家教世界》2013,(7X):206-207
<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中国化新教育的独特创造",是陈鹤琴先生在丰厚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渐提炼而成的,是其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实践总结。陈鹤琴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反对"死教育",倡导"活教育",形成了"活教育"思想体系。在现代教育史中,人们习惯把陈鹤琴称作"幼儿教育家",这不能够全面概括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中小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把学生的主体性摆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须由原来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与此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一切以教师讲为主为自己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曾倡导“活教育”,他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儿童教儿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是前提。我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纳,并作充分细化的处理:一类问题是小组内不能解决,但全班范围内仍有同学可以解答,就当场用较短时间处理;第二类问题反映了教材的重难点,但由于学生提问的角度不同,提法不同,我便将这…  相似文献   

14.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鹤琴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制玩具活动是自主游戏的重要补充形式,还可以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自主教学的薪火相传:从发轫到继承 1928年,中国当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创办了上海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初名为工部局北区小学.针对当时中国面临外族入侵的社会局势和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鲜有变化、一味推行"死教育"的情况,陈鹤琴先生创立了经典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方法论).三大目标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提倡课程与教材应根据儿童的心理与社会需要来编选,教学活动应集中在学生的"做"上,这其中包含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元素,主张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自建校那天起,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坚持和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教育学重建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要找回活生生的"人","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深刻教育哲理,寻觅其不朽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求索这一理论形成的实践诉求与本土文化底蕴,感悟其"一切为儿童"的崇高办学理想,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教育家办学"和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他在早年进行的课程实验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一实验恰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他主张“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幼儿园的课程“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临时变更”。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结合单元教育课程的实践,谈一谈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几点体会与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要以"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进步。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真正理  相似文献   

20.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好玩""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既能"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又能使"脑筋敏锐",所以他主张"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善的游戏生活"。陈鹤琴还主张将游戏应用于教育,即进行"游戏性的教育,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以此让他们养成习惯"。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