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2.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体验与感性天赋.美感是人类与造化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也是原初方式.美育具有心理解放功能,美育以审美活动为手段,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为基础,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发展,协调感性与理性的发展,塑造完满的人性,最终实现人的诗意生存,激发人的自由创造.“美即关系”,“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相似文献   

4.
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绝对自由之自觉,美作为存在方式意味着绝对自由的感性显现。神教美学的建构基于系统神学与纯粹美学之存在论对话,神教的终极关怀是实现神人关系的正常化亦即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这与美作为绝待性存在具有本质的同一性。对神圣存在的觉悟和归正意味着神教对绝对自由之自觉以及神教美学之纯粹性,并使美的神圣性得以彻底彰显。本文以系统神学为基础,分别从上帝观、罪恶观、培灵观和称义观四个维度与纯粹美学之本真论、在世论、还原论与境界论进行比较研究,呈现并描述神教美学关于本真存在、人生在世、审美还原和终极境界之内在构成及其基本信念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大学生就处于从模拟实践、虚拟实践向亲知实践、现实实践转化阶段。高校美育应遵循揭示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强化掌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之间的沟通与转换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意义美的内在向度,以解决心理感性的实现问题;同时,还需要延伸生活实践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等外在向度,以唤醒生命的丰富实践感知力,拓展人掌握世界的丰富方式及敏锐力。  相似文献   

6.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相似文献   

7.
《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将艺术中心论、自然美中心论、社会美中心论统而贯之,扩而充之,别开生面地把美作为一个整体,置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运动中进行观照,建构了独具规模的美学理论大厦;以人类崇尚自由的本质属性作为理论支点,进而认为美是自由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感性升华,使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在生命运动的最高意义上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美的真谛的深层揭示;在该著中美学科学的整体化遂体现为理论体系的多维统一性和方法系统的精粹性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是人类最朴实最原本的情感需要之一,这种需要以感性美和形式美为基础,不需要任何的夸张和抽象。本文结合笔者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审美体验,略论"音乐的感性美与形式美比其他审美因素更接近人的音乐审美本质"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9.
冯契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关于艺术及美学的思想理论,主要内容涉及当代美学研究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艺术、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或艺术活动就是人与自然、性与天道的交互作用;艺术活动以感性对象作为中介,这种感性对象一定是个性化的、体现了人的个性自由,因此艺术又是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的艺术活动是将艺术理想化为现实.通过对冯契美学思想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酷爱美,追求美,审美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校组织了各种文娱团体和艺术协会,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美,探索美,进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审美教育能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美,是指人们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表现人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它是人们在审美领域内鉴赏审美对象过程中情感上判断爱与增的尺度。美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物质生活中,也存在于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各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路遥在其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宏阔的社会生活叙事的审美艺术建构,有一种雄浑壮阔的美,不失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相融会的美;陈忠实的文学审美追求是一种道德力量的美,并融于现实生活,有其蕴涵沉稳、真实质朴的美、刚毅人格的美;构成贾平凹生命情感、文化精神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爱与美,在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善于发掘生活美、生命美、人生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14.
艺术分为一般的艺术和美的艺术,艺术与人为的自然有区别,与科学和手艺也不相同。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应是"美的艺术",这是艺术与其他活动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康德将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和审美(感性)的艺术,审美的艺术又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使人愉快,而且这种愉快不是私人的感官享受,而是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具有独创性、典范性、无意识性和非规则性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正呈现了天才的质、量、关系和模态等四个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装饰浅析     
装饰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是一种精神创造 ,是由活跃而丰富的想像力所生成的 ,是以表达感情为主的审美活动。装饰是观察、发现、概括自然和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美的一种方式。装饰是人类本性爱美的反映 ,也是人类追求美的途径。装饰使人类的理想美和实用美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文化发展所致 ,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作品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他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重视小说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因此其小说也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从内容、语言、主题风格三个角度论证川端小说的艺术审美特色,体现了川端敬爱自然的文化底蕴、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生命救助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8.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一种增进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参与者有意识地塑造和美化自身,并不断完善。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之一,它集美学、文学、音乐、舞蹈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于一身,具有美不胜收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民族传统艺术反映着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交织、互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悬念之美、欣赏之美和精神之美。文章以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为视角,列举武术、音乐、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因素在体育中的足迹和结合,以赛龙舟活动和那达慕大会为例,探析民族传统化体育特别是民俗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