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进行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宗白华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的美,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人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两种类型的美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学效果,也是宗白华所理解的人类美感的差异性所在,它们多表现干诗歌、绘画、工艺  相似文献   

2.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3,(34):19-20
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相结合,向读者展现了以女主人公驹子为代表的纯净美和悲哀美的完美融合。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之美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孟子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偏尊,奠定了后世儒家以“载道”为主的道德美学主潮。此外,他对味美说的论述,对共同美的揭示和对审美接受中“以意逆志”现象的剖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海霞 《现代语文》2009,(7):130-132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现当代文坛上一位特异的作家,他用生、死、血、青春、肉体、美、恶等来构建他的美学体系。三岛美学体系是从对日本传统美的接受、怀疑,再到逆反开始构建的,而希腊古典主义美学中的均衡性追求则为他的美学观注入了新的因素。在他的代表作《金阁寺》中,他借助主人公之口阐发了自己的美学观,小说本身也完成了一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以语言学、语音学、语言美学、美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文章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构成英语节奏旋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培养学生节奏旋律美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宗悦以一个东方人独到的慧眼,从朝鲜、中国、日本等民族的民艺品中,发现了“出发超谷的美”,从而创立了民艺美学。他的民艺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是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出发,从人们身边美的事物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出发,去阐明关于美的本质,美的自由创造以及审美直观等基本美学问题。让人切实透彻地领悟到美的真谛、领悟到美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这是一种贯注着东方思维方式和浸润着东方文化精神的返朴归真的美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8.
认知美学从全盘否定美的本质问题入手,极力宣扬科学主义美学。科学主义美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股美学思潮,它"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质主义,唯自然科学是从,否定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否认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只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全部,以科学主义美学否定人文科学和人本主义美学,只能走入偏执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作为人文科学和边缘科学的美学必须首先确定的问题,否则美学研究必定误入歧途,认知美学就是在否认美的本质问题的歧路上进入了无出路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跨学科问题,科学主义美学是不敢问津和无能为力的,认知美学就只能在科学主义的迷途里徘徊不进,掉进了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康德的纯粹美和依存美出发,阐述了康德把“美的理想”确立在依存美上,进而论述了“美的理想”与经验范本的区别和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论及了“美的理想”对美学发展和艺术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理科学美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越是进步,科学美的光辉越灿烂,科学美学思想的作用越不容忽视.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探索过程,就是对物理美的创造、鉴赏、再创造的过程.文章阐述了物理科学美的特点,并分析了美学思想在物理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谷崎润一郎的创作高扬着唯美的旗帜,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谷崎润一郎认为美的承载者是具有迷人美貌的女性;美的塑造者是寻求欲望满足的男人;美的最高境界在于虚无缥缈的梦幻之境;通过美丽与死亡的结合达到美的最终归宿;美的价值通过人性本能的探索得以实现。这几个方面体现了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消解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边界所划定的"差异原则",是"科学美"这个老问题面临的新语境,这个新语境的特点表现为对学科中心主义的解构和反本质主义.但自然科学家关于"科学美"的论证存在理论误区和价值论错位:自然科学成果所带来的创造性愉悦与审美愉悦不可等同;而美学就其学科而言,其本身并不是美的,不是经验性实际审美的对象.美学的探求目的指向真,它带有所有理论学科共同的抽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美学涉及功能之美、科学之美与技术之美。功能不仅是实用功能,亦包括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功能美的因素,一方面与材料本身特性的发挥联系着,另一方面标志着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科学与艺术是密切相联系的,科学家亦在探求美;技术美界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它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从古典著作《今昔物语》中精选提炼,创作出一系列描写“丑恶怪诞”的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顽强挣扎所表现出的“野性美”。综观芥川文学,不难发现其“野性美”主要源于芥川的审美视角、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在西方的文化传霉屯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势”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被广泛运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势”在书法美学上的含义:不仅是对自然的抽象模仿,也是书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体现;以及“势”运用在书法创作上产生的美和意蕴。  相似文献   

18.
唯美主义者是如何应对时代精神危机感的呢?这在他们的时间比喻中可见一斑。一方面,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把时间比喻成祭品、溪流、飞燕和火焰。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暗示:爱情、激情和有关视觉艺术的文学创作能战胜时间,成为不朽的永恒。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时间比喻证明,无论是爱情、激情,还是对视觉艺术的描绘,都无法摆脱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唯美主义者并没有在"美的殿堂"中找到"上帝的天堂"。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菲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为优秀的作品。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采用大量的声、色、光、影的意象和典型的象征系统,塑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爵士时代”。作品以色彩缤纷、声韵丰美的感性意象及典型象征系统的运用来剖析《了不起的盖菲茨比》的感性美,以揭示其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人们对“体美”的追求开始陷入了“外在美”与传统伦理美学的矛盾冲突之中。面对这种困惑的泥潭,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运用体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美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一定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牢笼,以美学为基础,以体美为支点,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指导,走上“立美——培美——悟美——创美”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结论,并希冀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