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覃庆芳 《广西教育》2014,(43):141-142
介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分析"因材施教"思想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提出具体运用"因材施教"思想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49):97-98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业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重要部分。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从作业设计、作业指导和作业评价三方面系统地把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实践,助力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英语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因材施教"思想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自近代以来,我国在列强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材施教"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社会实际教育用分科教学的形式来培养社会所需实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用分科基础上的分班(组)教学来体现"因材施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因材施教"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网络教学更是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但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缺失现象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认识到对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基础"课因材施教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历来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所重视。许多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都渗透着因材施教的思想,虽然在表述上有很大差异,但在本质上却都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思想的动态发展,体现了教学中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29):162-163
<正>一、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的思想,成为我国"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因材施教的中心思想是课堂的组织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原则组织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一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理念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当作传统教育理念沿袭至今。与研究的本篇论文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指导、课堂差别设问和教学能力评价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想通过本次经验交流,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赵军 《文教资料》2008,(15):124-126
孔子一生"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受当代教育思潮的影响,针对"因材施教"的"时代局限",人们提出"因教而学"、"为人引学"、"因需施教"、"因材受教"、"差异教学"等发展性概念和术语对其进行补充与拓展。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梳理、辨析与批判这些概念和术语,探讨各自的侧重点及与"因材施教"的诸多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因材施教"的本真理解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2.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称之为本体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厘清"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来替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既可增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又可与我国古代德育或西方德育接轨并突显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领域,"理解"功能理应成为比较教育研究功能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理解"有着不同的功用表现;比较教育所要努力达成或实现的"理解"在不同参照系统中又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理解"作为比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比较教育的国际性使命中必然会体现出独有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高等教育既是国家教育体系框架中的关键节点,又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载体。高等教育学"捉摸不定"凸显出"硬实""软性""柔情"的层级序列。高等教育学的"硬实"彰显于学科的嬗变历程与逻辑进路,源于学科地位、研究成果、研究队伍与学术精英等结构谱系。高等教育学的"软性"显露了弱化危机,涉及学科逻辑紊乱、解码能力内隐、发展潜力匮乏,外显在主体自我迷失和学科功能异化上,内涵式发展可谓举步维艰。高等教育学的"柔情"始终以"人"为核心进行教育向度的意义生成,促成学科想象力,继而凸显文化情怀和学科魅力。高等教育学的迷惘体现于无坚实的学科"根基",用物性逻辑代替学科逻辑,出现了价值回溯和实践流弊的倾向。高等教育学要正视其研究领域的"多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弥合动态嵌套的层级序列系统,在高等教育的价值证成和通达路径过程中实现学科重构。  相似文献   

17.
“导学群”是山西电大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创新。如何在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和把握导学群的内涵,实施导学群的构建和运行,这是我们目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学生越轨行为的规治手段,“教育惩戒”源于学界对体罚、惩罚现象的批判。伴随教育惩戒的权力失落与呼吁回归,其发展经历了戒尺文化阶段、人道主义阶段、全面抵制阶段,到目前的立德树人阶段。这一历程不仅受制于社会进步和先进教育思潮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也成为教育惩戒权失落与回归的浓厚底色。如今,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纲要并正式施行,学界也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但教育惩戒仍缺乏实践土壤,面临惩戒手段失当、惩戒程度失准、惩戒对象失变和惩戒干预失重等多重困境。而要促使“惩戒”向“教育惩戒”转变,真正实现为教育而惩戒,使惩戒遵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需要促进教育惩戒的合法化、加强教育惩戒的合目的性、规制教育惩戒的合伦理性、追求教育惩戒的艺术性。这些或将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在云南各级学校得以推广、实施,通过对“三生教育”内容及内在逻辑进行阐述,找出其内在价值及思想渊源,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三生教育”既是教育本身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其价值回归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教育从建国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始终也没能完全真正实现一种“关心到每一个人”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精英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其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音乐教育的角度,从教师、家长和学生这三个层面分析了“精英化”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负面效果,并提出了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