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关键教育步骤。高校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构建"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优秀学生"的立体化工作体系,有效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促进大学新生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为大学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什么,大学生活是怎样的",这是每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能够使得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入学教育:高校管理者的第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扎实的新生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大学新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面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问题,需要完成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任务。所以,大学新生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影响新生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近年来,"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质上,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这不仅给大学新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且更是成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新生的教育,随着朋辈教育工作理念逐步被众多高校接受并付诸实践,朋辈教育工作模式成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作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新生生活与学习产生着直接的影响。针对"00后"大学新生开展入学教育,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各种诉求。因此,在"0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升入学教育水平,对学生进行更为完整的适应性教育,改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缓解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情况、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其工作方法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完善,各高校应为之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秉承"助人自助"的精神内涵,拥有专业的工作模式。用小组工作介入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运用小组工作的优势构建更加健全的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机制具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四年是大学生人生的转弯处 ,是养精蓄锐的四年 ,是发掘自我 ,找到自我方向的四年 ,是生活的储能站 ,是成材的关键时期 ,如何让大学四年成为大学生人生中最精彩、最宝贵的四年是我们学生工作干部努力的方向。四年大学生活 ,一年级是起点 ,在这个时期的起跑时机和速度如何 ,将直接影响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 ,研究和探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新生入学教育谈一谈我们的基本作法和想法。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依据大学生们是在十二年的苦读后 ,以彻底的胜利者的心态走进了大学 ,周围的人群 ,还有他们自己对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至关重要,对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终身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都具有深远影响。美国新生住宿学院以新生寝室为载体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其做法和理念对于我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效果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成长成才与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实效性,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生活,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引导工作,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和特点加强疏导工作,同时要做好大学新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只有把握好这三个着力点,才能使大学新生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为健康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工作,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迫切需要,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动力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大学时光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建设: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是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土壤和平台。当前大学文化呈现弱化趋势: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制度文化建设。为此在完善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大学必须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努力实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安徽经济社会的转型要求建立起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安徽加速崛起培养各层次人才.文章从安徽高等教育各层次培养机构数量以及招生人数的角度阐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指出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近年来趋向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名校较少,专科层次生源不足,各层次定位趋同,各层次之间衔接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措施包括提升各层次高校水平,保证专科层次生源,各层次高校科学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等等.  相似文献   

13.
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天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现状,有的放矢解决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动摇、信念淡化、荣辱界限模糊、个人主义突出、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淡化、基本道德缺失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全过程,形成多形式、宽领域、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国家,高校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与要求存在差异。新时期中国高校对于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应当以体育强国的发展观为引领,坚守“健康第一”的实践理念;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关键,打造全面发展的健全性人格;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以协同发展为要求,建立科学的体育健康促进机制。要实现中国高校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需要结合国家政策,确立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依据大学生发展现实需求,设置科学的条件与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性的实践理念,创新多元促进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操作形式,完善科学化的健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互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阐述大学生互助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开展大学生互助的战略意义。高校应将大学生互助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且通过大学生互助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民族整体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对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和探讨。强调了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要在方向性、整体性的原则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0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故步自封,沉寂在自我的愉悦和狂欢中,学习功利思想比较突出,生活消费主义较为普遍,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文化价值观取向偏差,造成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冲突,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困境。青年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同辈影响和自身选择都有莫大关联。进入新时代,通过坚定确立高校主文化育人阵地、扩大高校主文化辐射影响范围、合理转化青年大学生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伦理思想观念,以及在权力问题上形成的道德取向与价值取向,将对21世纪前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伦理观、政治价值观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把开展对大学生政治伦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与引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大学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以及高校职业教育的薄弱,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渐渐成为一种集体的困惑,甚至是危机,阻碍着也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对接,笔者认为,应重视高校职业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生涯发展辅导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活动是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活动存在着管理主体多而学生主体性不强、娱乐化蔓延而活动影响力不强的问题。地方高校应结合转型发展的实际,首先凸出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在活动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在活动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特征;其次应加强学生活动的教育性,将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再次应立足学生活动的地方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学生活动“服务地方”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大学生活动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